初一语文教材解读及单元整体教学构建与实践策略
黄婉莉
各位兄弟姐妹大家好:
受学科部委托,围绕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材解读与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谈谈上学年初一语文组的一些具体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部编版初一语文教材分析
1.布局规划科学,循序渐进
部编版教材从整体布局规划来看,合理有序,循序渐进。以七上为例:第一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选文,配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季美景美不胜收……”的单元导读。显然,引导学生从感受自然开始,进而感受人生,符合“道法自然”的中华文化传统。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两首》选文,配以“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的导读语,则带着学生走进情感世界,感受伟大的母爱。第三单元的选文和导语的主题是“体会成长”。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修身养德”。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善待生命,相处共存”。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借助想象,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2.框架结构清晰,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整本书框架结构清晰,主要包括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补白这七大板块。
第一,阅读教学: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力促改革:不能一律精读,强调读同类文章和整本书;双线结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强化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如七年级,方法有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等;策略有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每课构成:预习、课文、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阅读提示、读读写写、知识补白等。
第二,写作专题:七年级上学期依次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
想象》。七年级上学期注重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着重训练写人记事的能力。
第三,综合性学习:分为三个序列:1.传统文化序列,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如七上“有朋自远方来”,七下“天下国家”等,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阅读古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文化认同;2.语文生活序列,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七上“文学部落”专题,指导组织文学兴趣小组,定期开展读书写作交流会,布置文学角,创立班刊;3.语文综合实践序列,以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为核心,筛选并处理相关信息。如七上“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引导阅读资料,了解读书状况,养成读书好习惯。
第四,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西游记》:精读与跳读。和苏教版相比有两大调整:1.注重阅读方法,2.除主推荐作品,另推荐两部自主阅读作品,倡导多读,并提供更多选择名著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精彩选篇,自主阅读推荐。
第五,口语交际,七年级注重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等。
第六,课外古诗词诵读:部编版教材除了增加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学习,还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意在让学生积累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古诗词主要让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
第七,补白(知识补给站):部编版教材还有一大特点,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增加了一些知识点,如:修辞、实词、虚词、短语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主要采用随文而教,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学习,更具实效性。
二、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
上学年初一语文组全体老师在岳校长的引领指导下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改革实践,根据现行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突出特点,每一个单元都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结构,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重视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且每一个单元的编排都有一个读写的训练点,基于这些人文性的改变,让我们强烈的意识到老
师只有对单元的重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这些训练重点分散在每一课中,并逐一加以突破。下面我从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念构建知识体系和单元整体教学的四种基本课型的实践两个方面谈谈初一语文组的一些做法。
1.树立单元教学整体观念,构建知识体系。
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使语文知识传授系统的诸要素都发挥作用,按教学程序办事,踏踏实实完善知识传授过程,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单元主题教学,是将语文自然单元中的单篇课文,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内容、任务和要求,纳入到一个深度学习的结构系统之间,在整体的阅读与理解,关联与对比,批判与建构,迁移与应用之中,发展和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个结构系统,有明确的学习主题,有真实的情境任务,有具体的学习活动,形成主题下相对独立的学习模块,促进课堂教学由单一走向综合形态转变。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教材编排了两篇叙事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小说《台阶》以及古代笔记小说《卖油翁》四篇课文,还编排了以“抓住细节”为学习内容的写作实践活动,以及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内容。所选课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着眼点都在于平凡世界的“小人物”——小保姆、小车夫、小农民、小商贩。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甚至没有渊博的学识、豪迈的语言,但在他们身上却常常闪现着人性的光芒,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这些平凡的人,在单篇课文里都彰显着独特的个性,书写着自我的人生。以往的单篇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碎片化地、浅表化地、各自割裂地解读每一个人物形象,根本无法真正认识“人”的复杂性、多样性。所以将单元课文整合起来,将学习的内容形成彼此的关联,将这些不同历史时空中呈现的平凡人物放到一个真实情境中去真切地、有深度地解读。这样学生学习的不只是知识,不只是技能,还有健康的、健全的心灵和人格。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便可以形成如下单元学习框架:围绕单元主题“平凡的人”安排两个自学任务:1.小人物剧场;2.寄情平凡人。任务一设置三个活
动,分别是作品人物初印象、选取人物,创作剧本、演绎人物感悟人生;任务二设置两个活动:分别是小人物影像集锦、写写身边平凡人。
整体设计的框架,形成了任务驱动下相互关联而又逐渐递进的五大学习模块,每一学习模块都不能是单篇课文的学习,而是聚焦每一任务要求进行单元整体学习。这种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它追求的学习结果不是对一个文本、一篇课文简单接受的过程,也不是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在整体的阅读中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由此实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它能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接受型课堂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进行语文学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整体设计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同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向主动学习的建构者的转型。
七下第三单元任务一中的活动一“作品人物初印象”,教者围绕“人物初印象”这一学习活动,以“海报设计”“拟写海报主题”“选择写作表情”为主要内容展开。在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班级学生组成若干海报设计团队,给第三单元四篇课文中的小人物们分别设计一张海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展评各自的海报设计。在展评过程中,学生不仅展示了画面新颖富有创意的设计思路,还清晰明了地阐述了选择典型事件设计画面的理由,强调了画面细节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关于老王的海报:画面上是一个用简笔素描勾勒、站在门楣下、满脸皱纹且瞎了一只眼睛的干瘪老头。老王可怜卑微无助跃然纸上。同学们在展评交流发现四篇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而又平凡的小人物,平凡中的伟大。他们都是平凡世界中最真实的普通人,小人物,却在细微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虽然无名无姓无貌湮没于茫茫人群中,却彰显着人性的真善美。在“选择写作表情”环节,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了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阿长,我的长妈妈、一个小人物的伟大神力;老王,愿永安他的魂,一个不幸却又幸运的人;父亲,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尘、一位农民的奋斗三部曲;卖油翁,一个卖油翁的处世之方、射箭之道等。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辨析,在辨析中发现,在比较中探究,为问题的解决去思考,为任务完成而寻找策略。在如此状态下学习,不是教师在“告诉”中被动学习,也不是教师控制下的浅学习,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深度学习。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
2.单元整体教学的四种基本课型的实践
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型大体为:单元导读→整合精读→整合自读→拓展运用。这四种课型前后紧密相连,充分关注与整合单元各篇之间具有教学价值的教学主题,通过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实现,有效培养学生整读文本、提炼多篇文本共有信息、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下面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现代文为例,谈谈如何展开这四个课型的教学。
(1)单元导读:明确主题,整体把握
部编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具体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单元主题高度契合,单元后面设计的写作任务也都与单元主题高度一致。在开始每个单元的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并出示本单元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单元进行整体把握,整体感知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浏览本单元的每一篇文章,并用一句话概括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该单元下的《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四篇现代文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真挚动人的亲情。教师依据单元鲜明的教学主题,用两个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导读。首先,以学生的家庭生活导入,让学生朗读本单元导读,并出示本单元着重训练的教学内容。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出示“品味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象征手法”三个学习重点。其次,检查学生课前对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生字词的预习情况,请各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展示预习成果,进行小组间的对学,由学生自己质疑纠错,并当堂检测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再次,指导学生采取“一读读顺、二读读懂、三读读通”的自主阅读方法,掌握各篇文章的主旨、主要内容、作者情感、文章结构等,并对各篇文章进行个性化的批注。批注按照“主旨、主要内容、作者情感、
文章结构”的既定形式,写出具有个性化的解读。学生完成批注之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批注成果。如《秋天的怀念》批注展示:“1.主旨: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表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2.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是写作者瘫痪以后,脾气暴怒无常,母亲却默默地忍受他的坏脾气……”最后,找出每个单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组合起来进行反复的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这些很见功力的精彩语句,进行小组间的鉴赏、质疑。
(2)整合精读:精读范例,学得方法
单篇课文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单位,正是由一篇篇独立的单篇课文组成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容。但是,每个单元都有多个单篇,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单篇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一来课时受限,二来什么都教主次不分,重点内容得不到突出,所以教师应从各篇中选择若干篇课文作为精读的范例,让学生“读一篇,知一类”。在选择教学范例时,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基础与学习需求来考虑,其次要考虑单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价值,围绕单元训练目标,选出最有学习价值的那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范例应选择《秋天的怀念》与《散步》,因为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浓浓的亲情,语言虽然平实却饱含感人的力量,有利于实现单元训练目标。
精读课应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围绕“品味细节描写”精读《秋天的怀念》一课,运用朗读法与批注法,对该课文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师首先应以课文中的语句为例子,介绍何为“细节描写”。其次,采取学生齐读、朗读接龙的方式,让学生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语调或高或低、或急或缓,把自己对母爱的感受充分地读出来,在朗读的同时画出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语段,读完课文之后展示自己画出的语段,并以讨论、探究的方式展开具有个性化的鉴赏。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中的“扑”字和“抓”字透露了母亲的紧张情绪,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难过的心……在学生进行透彻的鉴赏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细节描写的作用,如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态,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第二课时,延续上一课时对细节描写的学习,让学生自主鉴赏《散步》中的细节描写,并着重学习课文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画出《散步》中描写母亲、儿子、妻子、“我”的语句,结合这些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如“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足以体现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表现了母亲温和慈爱的性格特点。在概括出文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子分析人物形象、通过情节的发展分析人物形象等。
(3)整合自读:放手自学,速读余篇
整合自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凭借在精读例子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举一反三,自主学习余下的课文。教师在自读课中不再作详细的指导,只需要突出每篇课文的精华之处,其他大部分内容就留给学生自己感悟。自读课大约用时一个课时。
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同是散文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虽然《秋天的怀念》等课文也用了象征手法,但不像这两篇运用得这么明显。这节自读课主要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作品构思技巧的学习,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旁批再次阅读两篇课文,并让学生对两篇文章在主题、语言风格、构思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将两篇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示出来,共同探讨,明确两篇课文的主题都是写母爱,都通过金色花、荷叶、红莲等物象寄托情感,都体现了散文诗清新雅致的语言风格,但《金色花》的语言更加活泼、口语化,《荷叶·母亲》的语言则比较典雅、书面化,在构思方面,《金色花》充满了想象力,以儿童的视角写出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写的都是虚拟之境,而《荷叶·母亲》将现实与联想融为一体,以荷叶比喻母亲,直抒对母亲的感情。接着,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明确金色花象征着孩子的天真,荷叶象征母亲的保护。最后,回顾《秋天的怀念》等文章,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象征手法的隐晦运用,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写“秋风中开得烂漫”的菊花,表面上是写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象征作者对生命的眷念与渴望,诠释了“好好儿活”的含义。
(4)拓展运用:广泛阅读,读写结合
当整个单元的课文都学完之后,教师再用一个或两个课时安排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进行当堂检测。在阅读内容上,围绕本单元的主题、作者或单元训练重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做到阅读、积累、鉴赏、练笔的结合。
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主题选择《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小红门》(席慕蓉)、《我的母亲》(胡适)三篇文章,再次引导学生运用“一读读顺、二读读懂、三读读通”和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分析这三篇文章是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如何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和抒发感情的,是否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等。在通过课外文章巩固所学之后,进行片段写作,让学生写一写身边的人物,重点训练在叙事中通过细节表达情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如何用好这些例子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提倡主体化阅读教学的今天,教师要跳出单篇文本教学的惯常做法,充分整合篇与篇之间具有教学价值的教学主题,关注单元整体的教学,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备一个单元而不是只备一节或一篇,在教学时教师也要整体安排一个单元的活动,把课堂教学、拓展运用有机整合,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