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教材使用心得体会
刘怡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使用部编语文教科书的体会。“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在使用部编版教材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与收获:
一、“部编版”语文的立意和眼界很高。
整套书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现注重在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在学习本课时,由于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因此,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去了解这些资料,把握课文内容。在学生查找资料时其实已经在内心中有所触动了,感受着邓稼先的无私大无畏的爱国精神,感受着他忠厚朴实,敢于人先的高尚品质,也感受着他刻苦钻研,誓要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的决心。当他们了解到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时更是无不震惊、无不敬佩他。
什么样的教材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乃至什么样的国民,因此教材的立意十分重要。“立德树人”就是希望通过教材、教学,为我国培养出拥有争取价值取向,具有高尚品德,良好情操的新一代国民。
二、“部编版”语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人文教育的基础形式,根本的着眼点是立人,因此语文教育是具有立人属性的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部编本语文教材改善了现有版本“重人文,轻工具”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工具性”的重视。
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
“部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一点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它是双线组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并重。
部编教材大多数课文后面都有一则补白。这个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是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了一些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知识,并配合了课文教学。这是“部编本”教材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而且这些知识我们也会在做题中应用上。
二、“部编本”教材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阅读量的增加上。每册书都有两部必读书目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同时很多课文后面还有课文的相关阅读。如八年级上册的《回忆我的母亲》课后第五题这样要求: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这其实就是吸引学生去阅读。新教材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每推荐一部作品会推出一种一般的读书方法或某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希望通过三年的积累,学生能够有效掌握阅读整本书的一些路径,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其实,这些方法由易到难,并配合不同的作品特点,是非常实用的,而且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的确是一劳永逸的。
但是,在使用部编版教材时也有一些困惑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部编本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每一课课后有思考题和拓展题,自读课文还有阅读提示和批注,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也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课文后面还有一两块“补白”的小卡片,还有活动探究单元,如八上的“新闻单元”和八下的“演讲词单元”,这些知识点在教授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操作性不强。
二、阅读、作文、综合性学习虽是分单元进行训练,事实上是需要教师有机的整合,界限不能过于明显,在使用过程中还不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单元融合,去领会编者的意图,用最恰当的方式,最佳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在阅读方面,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固然能够体现阅读的梯度,但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没有兴趣的阅读,只是敷衍的完成任务,并不会对文本有独到的体悟,不能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