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发言稿
问题:比较苏教版教材,部编版教材变化了,你的教学工作(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有怎样的变化?
一、明确教材的几大变化
1.教材的编排由原来的精读、略读变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教读课,是老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方法来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教读课一般是本单元的前几篇课文。自读课,是学生运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强化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是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自主、有兴趣地进行课外阅读;
2.单元提示语分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两部分,前者涵括了本单元课文的思想主题,后者明确了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3.书后有知识卡片,涉及语法、修辞等内容。
二、教学工作的变化
每种课型的特点、功能都不一样,而且教研员听课、上公开课/评优课时对课型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我们要熟悉每种课型尤其是教读和自读的上法。
1.研究单元提示语,明确主题以及语文要素。如七下第三单元,课文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人文主题是表现“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格,那么教材解读时就要去挖掘每篇课文中人物身上平凡但又不平凡的地方,这是教学的重点所在。语文要素是“通过多种方式把握文章重点”“根据关键句感受文章意蕴”,那么在解读课文时,要思考每篇课文是如何突出重点的、关键句在哪里、怎么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总之就是要把语文要素贯穿在每篇课文中,这是我们必须要教会学生的,所以往往是难点所在。
2.根据课文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大单元”
的概念,既要考虑这一篇的特点,又要分析这一篇与其他文本、单元、学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八上第五单元说明文,课文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将说明文所有知识都贯穿在每篇课文中,不仅机械重复、重点不突出,而且学生千篇一律的教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其实四篇课文各有侧重点,《中国石拱桥》侧重说明方法的合理使用,《苏州园林》侧重说明顺序的清晰有序,《蝉》侧重说明语言的文学性,《梦回繁华》侧重说明对象特征的丰富。每一篇教学时着力突出某一点,本单元学完后,学生就会对说明文有较为清晰的理解。
3.教学中要突出教读与自读的特征。教读课,主要是教阅读方法,老师的引导会多一点。课堂上,方法指导是第一,要让学生慢慢领会、熟悉相应的读书策略和方法。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运用教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课文,所以老师尽可能用主问题、情境教学、任务群等方式组织教学,多留时间给学生去训练阅读方法,而不是自己一讲到底。
4.相关语法知识,可以随文而教,借助具体情境教语法最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这些只是我一点浅薄的教学经验,有用的就采纳,没有的就当方面教材加以改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