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2-06-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戴玲

课题组 黄杨

一、教材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包括血管和心脏、心率和脉搏、人体血液循环路径三部分内容,教学安排 2 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围绕人体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位置和结构等内容展开。其中“心脏的结构”内容较为抽象、琐碎,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是教学的难点。此外,对心脏的 4 个腔,以及与各个腔相连的血管等知识内容的掌握与“人体血液循环路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直接相关。基于此,笔者借助“游戏闯关”形式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建构基础性科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了模型制作、实物观察、播放视频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团队才智,体会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辨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出三种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 掌握心脏的结构和与之相连的血管。

2. 能力目标 通过围绕问题学习教材,锻炼自学能力; 通过实物、绘图、制作小模型,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绘图、模型制作,培养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

1.应用问题串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创可贴图片,设置问题串: ①你知道它的名称和用途吗? ( 创可贴,能阻止血液从伤口流出) ②你能说出血液在人体流动的

管道叫做什么吗? 你知道血液在人体流动的动力源自什么吗? ( 血管 心脏) ③你了解血管和心脏这两种人体的器官吗? 你能说出血管分为哪些类型,它们结构

和功能有何不同吗? 你知道心脏分为哪几个腔,各自与哪些血管相连吗?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入手,层层深入,不断引发与之相关的问题,逐步切入课题,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

2.游戏闯关 让学生通过游戏,进行“游戏闯关”,达成教学目标:

2. 1 游戏规则介绍 ①学生 4 人一组,每次完成一个任务,就可在任务进度表中相应位置盖一枚图章; ②顺利通过 3 个关卡,集满 6 枚图章的小组闯关成功。

设计意图: 公示各组的任务进度表,一方面可以营造激烈竞争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有利于教师

根据学情,调控各个教学环节所占用的课堂时间。

2. 2 关卡一 认知血管

(1) 任务一: 展示“血管示意图”,请学生分析“图中有几种血管,它们各自的名称是什么?”

(2) 任务二: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图片,完成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特点的比较表( 表 1) 。

教师巡视,给顺利完成任务的小组盖章。播放三种血管比较的 Flash 动画,帮助学生获取三种血管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直观印象。

设计意图: 血管的相关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学获得。因此,此知识点的教学处理是提出具体的任务来引导学生阅读,锻炼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3 关卡二 感知心脏

血液在由各种血管组成的管道内循环流动,需要动力,动力源自哪呢? 心脏就像一台水泵,它的搏动使血液得以在体内循环流动。下面,让我们共同探索心脏。 (1) 任务一: 小组合作,对比实物(猪心) 、心脏模型和教材上的插图,辨别心脏的左、右; 明确心脏在身体的具体位置。用手捏心室的两侧壁,心壁较厚的一侧是左心室;心壁较薄的一侧为右心室。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用手按摸此部位,可以感觉心脏的搏动。 ( 2) 任务二: 小组合作,结合实物、模型、图例,说出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和分布; 分析心脏四个腔的连通情况; 画出心脏轮廓图,并标注“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和瓣膜”。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①“上房下室”———上面是左心房、右心房,下面是左心室、右心室; ②“左右不通,上下通”———心脏的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是完全隔开的,而同侧的心房和心室通过瓣膜相通。瓣膜控制了血流方向,血液在心脏中只能从心房流向同侧的心室。

设计意图: 两个任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过程中掌握心脏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动笔画出心脏轮廓图并标注相关结构,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达成教学目标。

2.4 关卡三 “敞开心扉”

仔细观察无论是心脏模型还是心脏实物,都能发现心脏的各个腔都会相连一些血管。这些管道伴随着心脏的博动,将血液运出或运入心脏,下面让我们来共同了解这些血管吧。 (1) 任务一: 小组合作,先观看心脏解剖视频,然后结合模型、教材插图,说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名称;明确各血管与心脏四个腔的连通情况。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 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控制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到同侧心室,再流到与之相连的动脉。 (2) 任务二: 小组合作,结合模型,用吸管表示血管,粘贴在心脏轮廓图的相应位置,并标注出血管名称( 图 1)

1 心脏的形态和结构

教师巡视、指导,请标注完成的小组盖章,并将成果与其他小组分享,比对、讨论不同的结果是否存在问题。

设计意图: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材料将教材上“心脏的形态和结构”平面图形转变为简化了的立体模型,让学生在制作模型过程中明确各个血管与心脏的哪个腔相连; 而且可将该模型用于下一课时“人血液循环路径”的学习,届时可用红线代表动脉血,蓝线代表静脉血,塞入相应的血管和心脏各个腔中,直观表现动、静脉血在心脏和各个血管的分布情

况。此外,制成的模型便于携带,可多次重复使用。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认识“心脏和与其相连血管”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采用实物观察、视频展示和小模型制作等多手段展开教学,通过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任务,让学生得以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等过程中习得心脏和血管的有关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教学中设计的任务分层次,通过逐步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反馈显示,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高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效果较好。在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讲解往往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很难达到更深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很肤浅,更谈不到利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教师的教学活动突破记忆的层面,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并将理解的知识融会贯通到日常的生活中去,知识不再是枯燥纸面上的内容,更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深度学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掌握的也更为牢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