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2021年11月4日,课题组成员继续进行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的读书交流会。由课题组核心成员黄杨、刘雯作主要交流,其他成员简要补充。通过这次读书交流会,成员们进一步明确了深度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和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
黄 杨:1.利用深度学习理念,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中的“小绵羊”,听从教师的安排,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常态,很少有学生会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产生疑问。深度学习理念就要摒弃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向老师提问,敢于用批判性的思维对看待学习的内容,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挖掘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打破沙锅问答底的决心和欲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这种批判性的思维。
2.利用深度学习理念,整合知识架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生物学科与其他学习相比有着较强的知识连贯性,也就是说从第一节课学习到的生物知识会应用到最后一节课,知识的构架比较完整。这就要求学生再学习的时候有着连贯性,任何一个知识点对接下来的学习都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后需要有归纳整理的能力,新知识与之前学习到的老知识融会贯通的结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利用深度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所有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若是能够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就需要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知识拓展升级,将老师讲授的知识作为基础,而在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和创新知识体系。能够达到这样学习效果的初中生一定是那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并积极的解答自己疑问的学生。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应该打压学生的疑问,反而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
刘雯:1.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我们不能够固定学生的思维,而必须要合理的引导他们主动积极的思考,让学生不能够被束缚在教材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敢于质疑,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能够持续的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进入到学习的良性循环中来。 比如说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我们引导学生提问,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产生氧气,那么植物需要消耗氧气吗? 此时很多学生会思考,植物也要进行能量活动,那么能量是如何形成的呢? 能量是呼吸作用产生的,因此植物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会释放出二氧化碳,那为什么还说植物可以制造出氧气呢?原来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呼吸作用所需要消耗的氧气,因此我们才说植物能够制造氧气,这样反复的提问,不但解决了问题,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渐成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生物反应,无论教师如何描述,学生也无法准确无误地在脑海中描绘出来。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标本等物体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获得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减少对生物知识的错误认识。
3.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在学校的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只能够跟着教师的演示来被动接受,不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实验目的,其操作积极性不高还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等现象。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进行分组讨论和课堂实验结合的策略来解决。首先要求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小组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当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之后,很多学生都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给学生规定时间要求他们给出解决方案,随后让各个学习小组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安排一名同学进行记录,这样进行实验学生自然会产生主人公的感觉,也能够促进实验效果的提升。
课题组
20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