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生物组 刘雯
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2014年9月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开发“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探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经过4年的研究实验,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受到了区域、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好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区教研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刘月霞和郭华老师所著的这本书是理论普及读本,着重阐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为什么要推进深度学习;2.什么是深度学习;3.怎样实现深度学习;4.怎样推进深度学习。读完后,对于今后在教学中如何推进深度学习很有启发。
深度学习的提出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度学习的提出,绝不是又多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而是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因此,对于深度学习,要把它理解为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这也给我很多启示:
(1)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我们不能够固定学生的思维,而必须要合理的引导他们主动积极的思考,让学生不能够被束缚在教材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敢于质疑,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能够持续的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进入到学习的良性循环中来。 比如说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我们引导学生提问,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产生氧气,那么植物需要消耗氧气吗? 此时很多学生会思考,植物也要进行能量活动,那么能量是如何形成的呢? 能量是呼吸作用产生的,因此植物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会释放出二氧化碳,那为什么还说植物可以制造出氧气呢?原来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呼吸作用所需要消耗的氧气,因此我们才说植物能够制造氧气,这样反复的提问,不但解决了问题,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渐成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生物反应,无论教师如何描述,学生也无法准确无误地在脑海中描绘出来。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标本等物体的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获得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减少对生物知识的错误认识。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未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占用了课堂的时间,学生却未能对本课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学生没有仔细观察或者仅仅是用眼睛看,心却没有在记,脑子并没有在思考; 第二,教师在展示的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一直在不断地讲解,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思考。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就无法体会到生物课堂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人的呼吸》这一章节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与“气体在人体中的作用”等知识,教师可借助人体模型或图片来开展教学。色彩鲜艳且简单易懂的图片可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顺势提出“人类呼吸需要用到哪些器官?”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若是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图片,可走向前来进行观察,观察完毕后再悄声回到自己的位置。给予学生思考、展现的平台,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学生在仔细观察之后再进入正式的教学环节,便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效率。
(3)进行分组讨论学习
在学校的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在进行生物实验时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只能够跟着教师的演示来被动接受,不利于其主体性的发挥。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实验目的,其操作积极性不高还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等现象。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选择进行分组讨论和课堂实验结合的策略来解决。首先要求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小组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当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之后,很多学生都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家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每一名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给学生规定时间要求他们给出解决方案,随后让各个学习小组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安排一名同学进行记录,这样进行实验学生自然会产生主人公的感觉,也能够促进实验效果的提升。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醒自己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