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种子的结构》课例分析
课题组 裴赟娥
这节课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五章第一节,是本章的开始部分。
一、上课前的准备与思考
实施深度学习,需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类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前,需要进行单元整体分析。第一是对学科内容本质的分析,包括该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等。第二是对该内容的学情分析:即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基础与准备,可能的困惑与问题。
上课前,我结合大纲认真研读了教材,分析了教材地位、教学内容和编写意图、学生学情、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并对教材提供的活动和资料进行了调整,与我自己补充的材料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第五章是按照种子的萌发、植株生长、开花和结果、产生新种子这样的生命活动过程展开的,比较完整的将绿色植物的一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只有在观察并了解种子结构的基础上,才能了解种子的功能,才更容易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通过观察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这一活动,获得关于种子结构的直接经验,还可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课前准备好芸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实验前一天浸软种子,否则不易解剖。 将种子放在培养皿内分发给学生,有利于养成学生保持实验桌整洁的习惯。
教师在实验前,应首先教会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在本实验中,教师应最先要求学生观察种子的外形特点——种皮、种皮上的种脐(种子成熟后,脱离种柄或胎座后,在种皮上所遗留的痕迹。它是种子从母体获得营养的通道。它有线形、椭圆形等形状,颜色深浅不一),试探种皮的坚韧性——有利于学生理解种皮的保护作用。
解剖芸豆种子时,一些学生常常一下子就将两片子叶掰断。教师应告诉学生,剥去种皮以后,应当先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注意不要损伤两片子叶连接处的突起部位),再进行观察,然后再掰掉一个豆瓣。观察时应首先区分胚芽和胚根。胚芽一端可见到两片已成形的小叶,胚根一端呈白色的钝尖形。在胚芽和胚根中间的一部分就是胚轴,而两片豆瓣就是两片子叶,它们贮存了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
大豆种子的结构比较容易观察,而玉米种子的结构则不太容易区分,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事先准备一个能比较清楚地展示玉米种子各部分结构的观察材料,为学生在观察遇到困难时提供实物参考。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我们常说的玉米种子实际上是玉米的果实(颖果)。在实验之后总结种子的基本结构,结合两种植物种子在结构上的差别,点出“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二、上课结束后的成功与成果
学生学什么与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脱不了关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然而在目标的制定上,存在很多的误区,包括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时常发生。《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说道:“教学目标不是教师主观制定的,而是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活动的关联结果的表述”。换言之,教学目标要真正作为引导教学活动、实施持续的教学评价的依据来发挥作用的。
本节课在设计上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与合作性学习理念,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体验、感悟和发现。学生根据提示自主操作,解剖并观察种子的结构,体验科学的观察方法。教学环节清晰、自然、流畅。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特别是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和补充,是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作用,课堂活而有序。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挺高,尤其是在生物实验中。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只是注意了一些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学习的基本原理。生物实验课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因此生物实验课通常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动手操作的时间,便于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课的上课形式、地点、上课材料跟理论课大不相同,学生往往觉得实验课不重要,是可以随意发挥、随意玩弄器材的“活动课”,甚至不把实验课当做上课。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对于“好玩”的实验就比较感兴趣,而对于觉得看不出什么变化或“不好玩”的实验就没兴趣的情况。
四、改进的策略与措施
督促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数据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便于通过进一步对数据和现象的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观察记录的过程也能让学生更专心地实验,避免无具体任务而漫无目的的无效观察或者玩耍打闹。
做好实验教学评价。一是重视总结环节。在做完实验后,一定要总结实验结论,并且要让学生参与总结过程,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实验的成就感,才能加深学生对结论的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次实验 教师控制好实验时间,在学生整理好仪器并打扫完卫生后,至少留5分钟跟学生集体讨论,反思本次实验的完成情况。反思内容包括: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如何改正;实验过程各小组采取了哪些创新的方法;对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有什么改进的建议等。二是重视教学评价。可根据实验现象、正确的操作方法、相应的知识拓展及纪律要求设计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设计的评价标准简洁、易操作,以免花太多时间反而影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