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校的最后一节物理课
一直也想上一节最后一节物理课,可是最终没有实现,一方面觉得时间紧迫,另一方面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驾驭好这节课。梅校上的在这一节课让我大开眼见,不仅佩服这个导演的策划,也看到了学生展示的精彩。中考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更是学生的中考,不仅是老师充分准备,更是要学生去深入专研,要放手去信任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好好准备,深入专研,这样学生的收获才会最大。
我想起自己初三总复习时,数学老师就让我们每天每个人自己准备明天要复习的内容,然后第二天上课前抽签,抽到谁谁就先上去讲课,然后老师再补充。有人可能觉得学生怎么会有老师讲的好呢?可是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老师和学生PK,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充分准备,没有谁不敢去好好复习专研,也许抽到的同学讲得乱七八糟,但是这个准备的过程,每个人从老师的角度去复习去备课,效果要比自己复习更好,因为他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全班同学负责,在这样的驱动力下,他会付出更大的努力。我已经不记得初三其他学科是怎样上复习课的,我也不记得其他学科的中考成绩,但是这位数学老师抽签的样子我深深印在脑海中,以及那一年中考数学我是108分。
梅校先让大家聊聊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再纠正学生的说法,并构建物理课程内容体系,接着就是小组展示交流各部分物理知识、解题方法和经典例题。在学生展示之前,讲清楚展示要求和其他学生的学习要求。展示时要讲重点说关键给提示明方法,学习时要带着思考倾听,选择重点记录,有问题质疑,选必要补充,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大家都会提高效率,收获更多。
上台的同学落落大方、思维清晰,不管是知识、方法还是例题,都很详细,投射出小组的努力和智慧,归纳的一些语言,我也望尘莫及。更可贵的是梅校在每个小组准备后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方向就更加明确,思考就更加深入,考虑就更加周密。
最后学生补充质疑,梅校点拨总结,将课堂又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梅校补充了学生涉及比较少的发散性思维,即多皆可能和自我提醒,即自问自答,而且还配有生动形象的解释。我们在中考中做不到原题,但又都是原题,情境不同,本质相同。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我们要用物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物理的思维思考世界,用物理的语言表达世界。物理到底是什么?就是科学---智慧---文化,无物理是最好的人生导师,教给我们选择的智慧,审时度势的智慧,取舍的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其实梅校又何尝不是?
二、钱晨阳的浮力复习
钱老师用四个活动,复习了三个目标:认识浮力的产生及改变物体浮沉的条件,学会利用浮力进行计算,通过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我倒觉得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了我们的浮力计算,让我们通过实验从本质上理解浮力计算,加深学生的体验感,从而对浮力计算又更深的认识。
我觉得本节课有两个亮点:1.从新的角度分析浮沉现象,乒乓球放在烧杯底部其实就是在空气中沉底,与乒乓球在水中漂浮进行对比,得出浮力与液体或气体密度有关。2.活动2、3、4分别用实验区测量木块密度、金属块密度和另一种密度,也就是听过实验,构建一次漂浮、两次漂浮、一漂一沉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不再是理论推导纸上谈兵,而是在实践测量中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有几点建议:1.这些实验的数据真的测出来了吗?是否又从纸上谈兵变成实验上的理论分析,器材能否优化,真正测出准确的数据?2.实验设计是能否先讨论再大班交流,老师点拨指导后在进行实验,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和学生的无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