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宋云霞学习新课程感悟和听课后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05-3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一、落实立德树人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画像---有理想(价值观念)、有本领(关键能力)、有担当 (必备品格)---想得到的美丽有理想 价值观念

课程核心: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学业质量--看得到的风景

教学目标:学生只能达到什么---走得到的景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3.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4.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5.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三、课程标准编制建议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

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凝练课程核心素养;探索用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拓展内容供选学;强化实践;

建立超越知识点目标的学业质量标准等

要求:

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

适应六三”“五四两种学制安排上的需求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

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增强吸引力,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

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

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

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

四、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

突破之一:课程核心素养

突破之二:学业质量

突破之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突破之四:学科实践

五、卢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引入:如何用高压水枪引开水雷?

回顾:静止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密度与深度

问题:流动液体(如水流)压强有哪些特点?流速

猜想:三种

视频:红色管中水流流过两只并排小船靠近了

分析:两船中间水压变小,被小船外侧的水压压的靠近

结论: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如何用高压水枪引开水雷?在水雷外侧喷水

拓展:两只轮船并排行驶必须保持一定距离

例子:一次海难--两艘船并排行驶离得太近而相撞

过渡:液体与气体有很多相似性,比如流动性,如何感受?

提问:气体流速会影响气体压强吗?

实验器材:两张白纸、两只蜡烛、两只吸管、乒乓球、漏斗、水杯、水、打火机

分组自主探究:气体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

小组展示交流:

1. 用吸管对着两张平行放置的白纸中间吹气,两张白纸靠近了

2. 在水杯中装入适量水,一根吸管竖直插入水中,另一根垂直放置在这个习惯的上方,对准下方的吸管口吹气,吹出了水流

3. 将乒乓球放入水杯,水平对着杯口吹气,乒乓球飞出来

4. 将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对着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掉下来

5. 点燃两支蜡烛,并排放置,用吸管对着两个烛焰的中间吹气,烛焰向中间靠近

结论:气体流速越快压强越小

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流体压强越快,压强越小。

学以致用:

1. 火车站的安全线,引入女孩子长发引发事故

2. 飞机起飞,展示机翼模型,放在电子秤上,用电子秤展示压力的变化。开始0g,机翼放上去69g,对底盘的压力转为的质量,吹风机对着吹气,最小示数61.6g.

3. 分析:相同时间,上面路程长流速大,压强小

流程:从生活到物理引发思考设计问题得出结论,又从物理走向社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游戏:

听卢校的课感觉特别舒服和清晰,首先目的很明确,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问题层层递进,重视用模型来进行概念的建构,学生清晰地知道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解决,接下来就很有兴趣探究怎么去探究能够解决问题。而且卢校就是指导者,提供了大量的器材,卢校让学生选择器材去思考去分析去动手,一切都很自然,而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去探究。从生活到物理引发思考设计问题得出结论,又从物理走向社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六、梅校总结:

从哪里着力?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促进核心素养。

多种方式实现目标:一致性

情境化教学,成为设计课的出发点。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创设情境,从生活经验过渡到物理的情境。不断通过模型对比就是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观念。要让学生好好分析,真实的地回答问题,少了学生走弯路或是获得成功的体验。

问题化教学:以问题为线索,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应用物理知识,构建的概念越来越清晰,这些过程都会在学生的生命中留痕,这才是真实的探究。

从知识化走向素养:通过问题进行驱动,通过活动进行设计,进行概念的构建。从新知建构走向迁移应用,让老师成为幕后的助推者。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