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王君3月《科学学习》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2-03-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梅建芬

《科学学习》这本书是关于“学习的本字典,26个字母,26各章节,26个学习机制。”

下面我谈谈比较有收获和共鸣的机制。

A类比

1、一个概念进行两个角度的类比会比一个类比的效果好很多。

2、有一些平时我所认为擅长学习文科的学生在这一章节我找到了一个原因:他们的概念属于负迁移。例如讲到组合问题,老师用汽车进行举例。负迁移的典型理解特征是:因为是汽车所以是排列问题,而不是理解成,因为不考虑先后排序,所以是组合问题。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如果题目中出现的不是汽车问题,那么该类学生的分析能力会降低很多或者遇到很多论难。

B归属感

1、人们会在有归属感的时候加倍努力,不受孤立感的干扰。

2、加强学习者在学习群体中的归属感,能缓和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

D精修精炼

1、这是学习者进入瓶颈期,长期原地踏步的学习方式:即跳出舒适区。

2、精修勤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非常耗费精力。如果一鼓作气的做一件事两个小时,那么可以推测他们多半没有在精修勤练,而是在偷懒摸鱼。

3、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每做一道题,就先思考题目涉及哪个知识点,该用哪个公式,以及为什么用这个公式,这样做要比一味代入式子解题效果要好很多。

F反馈

摘录:孩子说:3*2=5

A反馈:做了笨蛋!应该是6.

B反馈:答对了,你真聪明。

这两种反馈长期会影响孩子自我的怀疑,反馈的作用在于否定或者肯定人,而不是学习知识,或者纠正认知。

C低信息反馈:答案不正确。(基础扎实型学生,稍加题型即能自我修正)

D中信息反馈:5太小了,2个3应该是6.(学习过程中需要一点帮助的学生)

E高新西反馈:5太小了,也许你把两个数相加了,3*2的意思是有2组,每组3个,所以答案是6.(初学者)

G自我生成

1、自我生成相当于反复抠词默写的过程,熟悉必须掌握的内容。结合E详细阐释,这两章都是为了加强记忆。

2、让我觉得要注意的是是自我生成学习法应用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人们总忍不住在尝试回忆之前翻看答案,这样会弱化自我生成的效果。有可能生成错误的目标内容,从而强化不正确的记忆。

K知识与创新

1、主动学的意识会被一些测量评价方法不当所扼杀。

2、把学习过程纳入测评中,比如当场学习一些新内容,再评判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布兰斯福德和施瓦茨将这类评估描述为:适应未来生活的学习功底之摸底测试。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