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理性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培养刍论——朱小红
发布时间:2021-11-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义明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其重点教学内容便是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因此教师只有明确理性精神的教育价值,才可以对学生的理性精神进行有效的培养。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指引以此来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创建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理性的课堂学习氛围当中,激发学生潜在的理性思维。此外还可以应用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行为方式更加的理性以及规范化。

关键词:理性精神  教育价值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以及主阵地便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在 2014 版的思政课程标准中,其思政课的核心是将学生培养成负责任的公民,并且还要使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积极向上;与此同时,思政课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指引下使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统一以及同步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当中,要挑起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重担,从而在教学过程当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一、通过理性的指引,明确教育的价值

教育价值的主体主要分为个体以及社会,因此教育价值可以有效地分为内在价值以及工具价值。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这两者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此来找寻两者之间的连接点以及相同之处。拿课程理解方面来说,课程理解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而且教师还具有对课程进行理解的自由以及权利。不管是真实的课程还是理想化的课程,最终都需要内化为学生所需的个性化经验。除此之外,教师在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当中需要挖掘课程当中潜在的教育价值,使程的本质浮出水面,从而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理性指导。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走进教师”课堂内容时,本节课的教育价值为自我成长价值、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其中自我成长价值,其主要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进行正确的认识与理解,要明白教师也是普通人;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指的是通过接触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教育方式的老师,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主要指的是运用理性思维,从而对教师的职业以及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对尊师重道美德进行发扬与传承。对教育价值进行明确,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看待人事物的理性能力,并且还可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二、在理性氛围当中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主要体现在权力地位上的平等以及互相尊重师生双方的人格平等,并且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范围,只有让学生处在轻松的环境当中,学生才能够积极大胆的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让教师能够真切感受到学生的声音, 真正发挥合作探究活动的作用。在之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当中,使学生的理性精神得以培养并且得到有效的激发。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理性思维进行培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气氛得到充分的活跃,从而有效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除此之外,还必须要使师生双方对教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思维上得到高度统一,从而通过师生双方的启发以及引导,使师生双方共同达到和谐共振的境界。因此为了使该需求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从而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思考以及探究问题所在,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的理性思维。

比如,教师在讲解“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课程内容时,可以将教育的作用知识点与现代社会现象连接,比如在社会当中虽然有一部分人没有受过高等的教育,但是他们在社会当中却得到了一定的名望和地位,并且还积累了很多的社会财富类似这种类型的社会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大学生薪资不如农民工” 等话题的相关材料,从而根据这一话题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比如说可以让学生针对“读书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在讨论的初级阶段中,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是无用的, 因为在他们的身边确实存在这样的实际案例。但是在后期当中,当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该话题进行了相关的讨论后,部分学生认为在刚踏入社会时,大学生其薪资水平虽然低于农民工,但是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手段的普及,机器人会逐渐替代一些体力工作。通过这一话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有效的体现。在该话题的讨论过程当中,学生既没有忽视农民工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意识到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当中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总的来说,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理性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

四、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中践行理性行动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将学生的学习阵地由校内转到校外,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当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的品德以及思想得到升华。

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律为我护航”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发挥,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治作相应的调查表,并在其他学校或者学生密集的区域进行走访、深入调查,通过后期的整理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以及社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养成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能够让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自身的行为更加富有理性化。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理性精神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之上,从而理性规范自身的行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并且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从而使学生变成德艺双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柴贵顶.浅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 2015(12).

2.覃正爱.理性精神:法治与哲学的共同呼唤[J].理论视野,2015(02).

                                                                                             发表于《好日子》2020.12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