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卢凌艳
发布时间:2021-11-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义明

思辨,也就是思考与辨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本质、类别等进行辨别分析的思维活动,更多的是对事物和认识的真与假、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进行判断和辨识。思辨力即思辨能力,就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分析、洞察真相的能力。思辨,不是简单地辨别是非好坏,而且必须深入分析、说出道理。因此,思辨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是理解、分析、比较、鉴别、论证、解释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思辨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国际形势下,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现象错综复杂,价值观念纷然杂陈,许多行为良莠难辨。而现在的中小学生不再是封闭于学校、静坐于教室,同样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只有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才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引领学生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向善向上、健康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即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心理品质、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是《道德与法治》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而《道德与法治》基于现实生活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法律法规和国情制度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也为培养学生思辨力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因此,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积极渗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明确的是,我们是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辨识能力。具体怎么做?本文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习近平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所以,培养学生思辨力,引领学生正确辨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掌握判断是非的尺子、解决困惑的钥匙。

国家教育部在2017年8月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我国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笔者认为,这一总体目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健康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担当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职责。我们在教学中要基于课程内容,通过理论分析、生活观察、成果展示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和意义,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现在的初中生已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人对事已有自己的原则和认识,我们只有使学生明理明德,才能促进学生立行立身,才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引领学生以法治思维看问题。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鲜明特点,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的国家。近几年来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生活中处处有法律,也处处需要法律。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重器,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因而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处理矛盾纷争的准绳。

因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就必须引领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从法律的角度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无论是原来使用的苏人版教材,还是现行的人教版教材,都注意将道德与法治相结合,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个人成长到经济社会发展,都强调了国家的依法治理,公民的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又要引领学生确立法律至上的法治意识,善于从法律角度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以法律法规作为辨别是非的依据,从公民的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如拾到东西拒不归还、行人闯红灯过马路、中考高考考试作弊、上网随意发帖散布不当言论等,不仅是不文明、不道德行为,而且也是违法违规行为。如保守国家机密、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不只是有关行政部门的职责,公民也有相应的法定义务。

3.指导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许多事情不是简单地一是一、二是二,是就是、否就否,不能简单地用一根尺子来衡量和判断。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特别要指导学生应用辩证思想方法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生活中处处有辩证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涉及的许多问题,都蕴含着辩证法,都需要应用辩证思想方法来理解和分析。辩证思想方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等。

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运用这些辩证思想方法来理解知识、分析问题、思考人生和认识社会现象,如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用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来认识我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也是成就自己;用一分为二观点认识科技进步、网络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等等。另一方面,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分析表达之后,不能就事论事、就题论题,机械地呈现“标准”答案,简单地评点和纠正学生的答案,而应进一步归纳提炼问题的精神实质、以及所体现的辩证思想方法,教育学生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不能绝对化,不能机械教条,必须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能以偏概全,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4.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思辨性探究活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但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只有在需要该种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正如人们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驾车中学会驾车。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不仅要使学生明理明德,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还必须组织学生开展基于现实生活的思辨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在思辨中学会思辨。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思辨性探究活动,是就现实生活中一些是非难辨的问题、令人困惑的问题,以及一些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的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辨识,使学生在认知冲突、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辨明真伪,作出合理合法的正确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选择一些思辨性话题,创设思辨性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探究活动。如笔者在初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关于“养成亲社会行为”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组织学生就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扶不扶”“帮不帮”“做不做”等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思辨性探究,引领学生从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认识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明确帮困济危、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当他人有困难时、遇到危急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无私相助。当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怎样去帮、怎样去做,既要见义勇为,又要见义智为。再如笔者在初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关于“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根据许多中小学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探讨“中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这一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引领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用量变质变观点认识适当控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形成共识之后,笔者呈现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解释其中的“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等相关规定,给学生以政策法规的引领。

似这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思辨性探究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练习知识的应用,又能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识真假是非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不是上几堂专题课、开展几个思辨探究活动就能解决问题,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渗透,必须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去观察和思考。这需要我们教师有培养学生思辨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断提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洞察力和思辨力。

                                                                                                                 发表于《课程与教学》2019第3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