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理性思辨力培养策略探讨--卢凌艳
发布时间:2021-11-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义明

思辨力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对于中学生而言,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学会独立思考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方法看待社会问题,从而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是《道德与法治》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这一学科思辨力具体需要培养的能力有: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鉴别筛选能力、评价能力、辩护性解释能力、说服性论证能力等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判断对错、辨识是非,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例如我们看到倒地老人是扶还是不扶,我们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先从行为与后果的角度自我思考、辨别到底该怎么做。在课上,有很多同学实事求是地说出来心声:遇到倒地老人是不会扶的,哪怕在路中间也不会,因为怕被讹。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坦诚,然后我再问:“如果倒地的是你,路人把你扶起来后,你会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讹别人?”学生都摇摇头说不会。我再问:“如果是你的亲人倒地,你希望路人会怎么做?”学生都希望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所以我因势利导,对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做出纠正,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另外看到有同学受到他人的欺凌,遇到歹徒行凶,你是视若无睹还是主持正义?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管定这“闲事”,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也是一个有大爱的国家所提倡的,当然作为未成年人我们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

二、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

我们要坚持发展、全面、系统、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部编版七上第3课《发现自己》,主要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自己,从而做更好的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长大成熟但又不能完全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甚至会产生偏激或错误的认识。课堂我首先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虽然有缺点,但是也有优点,这就是用全面的观点看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我们用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评价,既不盲从,也不忽视,这就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他人的评价。我们既能接受自己的过去,也能接纳现在的自己,我们在现实中不断扬长避短、改正缺点、不断激发潜能、为他人、为社会谋福祉,做更好的自己,这就说明每个人是不断地变化发展,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经历失败,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历经挫折、战胜挫折之后,我们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我们就获得了发展,就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到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离不开班集体、学校、社会的支持,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集体、社会密不可,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从社会、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确定个人的成长目标。

三、开展思辨性探究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学生要懂得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能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分析并说明问题,能够分辨问题的真与假、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而这些分析、分辨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离不开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部编版七上第10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对生命的意义的探索,思考“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复杂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很多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引领他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带领他们思辨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由于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例举了王继才夫妇坚守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开山岛的事例

师:32年来,王继才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践行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我要永远守在开山岛,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到守不动为止!你如何看待王继才夫妇的行为?

生:认为这是让人敬佩的行为,也是爱国的表现。

师:有人说他们夫妇32年一直守在孤岛上很不值得,你觉得值得吗?

1:这是不值得的,因为他把人生的大好年华都留在一个0.013平方公里孤岛上,每天做的也就升国旗、巡岛、观天象、护航标,这样简单重复的事情,完全可以让一个年纪大的人做,他可以从事其他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2:我认为是守岛并非是很难的技术活,但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岛上生存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能够32年如一日坚守国家的岛屿,这种坚韧的品质就体现了他生命的意义,实现他个人的价值。

3:王继才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且还承担了社会责任。他守岛是坚守责任爱国的表现。如果没有他们这些人坚守大国的安危,何以有我小家的安宁,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国家。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只有国家利益得到实现个人利益才能满足,经过大家的交流后,开始觉得不值得的同学的想法,他们都觉得自己的想法过于狭隘。通过王继才守岛这个事例,我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并且激发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意义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国家的命运统一起来,树立“大我”意识,共建“我问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愿意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大局观念。

四、探究思辨性生活话题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的思辨力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并做出新的结论的一种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体味亲情”我设置如下情境:十一假期终于来了,想到今晚可以和表哥去看**演唱会,心情激动不已。但是临出门告诉妈妈我要去看演唱会时,她坚决反对她认为这就是追星,会影响学习,于是我和她发生了严重的争吵,妈妈甚至出手打了我。这时我该不该去?

1:不该去,中学生没必要看演唱会,看完后还要激动好几天会影响学习。

2:可以去,难得看次也并不代表追星,况且追星并不就是坏事,有些明星也很励志,值得我们学习;既然你已经答应表哥,就应该去,我们要信守诺言。

3:本来妈妈不打我,我可以不去,但是她打我了,我就要去。

师:妈妈为什么不让去?

生:担心学习、担心安全等。

师:如果你是父母,你会同意吗?

很多学生也说不同意,因为自己事先没有和妈妈商量。他们了解妈妈的思考角度,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打骂孩子确实也有过错,缺乏教育的智慧。但我们要理解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犯错,理解宽容父母学生也立刻意识到自己也有过错,我们和家长发生冲突时,未能控制情绪、有效沟通同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逆反心理,分析生3的不可取之处,只会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判断、辩证分析后,明确该如何和妈妈沟通,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8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