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策略思考--吴海娟
发布时间:2021-11-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义明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即遇事能够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就是要引领学生能够冷静地看问题,遇事不冲动,不感情用事,能够冷静想一想,看清问题的本质,想好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独立地看问题,遇事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主见;能够辩证地看问题,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问题,不机械、不片面、不偏激。

在当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国际形势下,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现象错综复杂,价值观念纷然杂陈,许多行为良莠难辨。因此,着力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即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心理品质、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是《道德与法治》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理性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亲社会情感;有利于学生增强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涵,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1.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主要是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与对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包括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包括学生所关注的、初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观察现实生活、思考实际问题中学会理性思维,弘扬理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和开展问题探究活动,着眼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我们应更多地选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创设情境,以此引领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来自生活中的素材既要有宏观反映主题的、全景式的数据或材料,又要有一些具体的实例;必须是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既要看到阳光明媚,也要看到阳光下的阴影,不要回避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更不能只见矛盾和问题而无视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

如在“提高媒介素养”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等资料,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网民人数、青少年学生上网人数占比、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等材料。又根据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等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向学生呈现一些网络犯罪持续高发多发、网络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等数据和实例。这样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互联网发展的是与非,不仅能使学生自己悟出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而且能引领学生以宽广的视野来观察生活,以辩证思想方法来理性地认识事物。

2.指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指导学生理性思维,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还必须进一步组织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一些现实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道德两难问题和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良好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观念存在着困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观念进行理性分析,有助于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品格品行。

如在“交友的智慧”“师生交往”“让家更美好”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你的同学在背后以不实之事贬低你时,你怎么办?”“如有老师在不明真相情况下严厉批评你时,你怎么办?”“怎样看待父母对你的宠爱或严厉?”在“提高媒介素养”这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父母不让你上网,不让你使用智能手机,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在“提高文化认同”“维护国家利益”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探讨:“现在我国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洋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谈谈爱国的血性与理智。”指导学生思考一些这样有深度的、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也有利于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精准分析知识和问题。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人们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和道德认知为基础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青年节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如果说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多的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在初中就应该重视道德认知,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引领学生道德行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引领学生理性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就更要使学生懂道理、明是非。教学中涉及的知识、探讨的问题,教师必须进行准确、清晰、精练的分析和归纳,不能只是简单地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更要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么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教材为控制难度和篇幅,对许多问题只是点到为止,未作深入分析,我们在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知识、重点话题,有必要作适当的拓展和深化,使学生明理。

“关于增强文化认同”这一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要清晰阐述“文化认同”的涵义、增强文化认同的基本要求,而且要进一步从文化的作用简要分析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如“怎样认识和对待社会矛盾”这一内容,教材对“什么是社会矛盾”未作解释,对“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和化解社会矛盾”也没作详细分析,主要是从公民个人的角度阐述了必须理智地认识和对待社会矛盾。这对已比较关注社会现象、已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初中生来讲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对“什么是社会矛盾”“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和化解社会矛盾”作补充分析。   

4.重视正确的价值引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引领学生理性地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们强调要弘扬理性精神,遇事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主见,但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是非不分。在教学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宣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坚定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引领学生确立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以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判断是非。遇到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毫无疑问应该扶;见到不文明行为、不法行为说不说?毫无疑问应该说,这是一个真诚、善良、美好的人的必然选择。至于怎样扶、怎样说,只是一个方法问题。

5.加强思想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引领学生理性思维,还必须加强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加强价值引领,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加强方法指导,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和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结合观点分析、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加强辩证思想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善于透过现象认识事情的本质,又从本质和规律的高度去观察、分析具体的现象;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善于在整体中把握部分,联系共性分析个性。现实生活和教学内容中处处存在着辩证法,如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怎样认识和对待社会矛盾、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怎样对待外来文化等等,都需要辩证地分析,也都是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思想方法的重要契机。在教学中渗透辩证思想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一点哲理、懂一点辩证法,对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表于《课程与教学》2019第1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