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主持人不超过2人,成员不超过10人)研究概述 | |
姓 名 | 主 要 成 果 |
顾志平 | 《自主学习型课堂的理念与行动》,发表于《江苏教育》 组织课题核心组成员研讨,组织课例研究 |
陈义明 | 《基于理性精神的优化教学设计的策略—— 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例》,获《教学月刊》论文二等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思考与实践》,获武进区年会论文一等奖 在武进区名师大讲堂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理性精神的思考与实践”的讲座 基于理性精神的优化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课例研究 主持加强思维方法指导项目研究并结题 |
卢凌艳 |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发表于《课程与教学》 主持优化教学情境,培育理性意识的项目研究并结题;主持2019年初二年级主题式社会考查活动的组织和评价 |
吴海娟 |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策略思考,发表于《课程与教学》 |
徐能学 | 《政治思维品质——培养理性精神的先导》,获武进区年会论文二等奖 参与初二年级主题式社会考查活动的组织和评价 |
黄秀娟 | 《自主学习型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获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第四届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一等奖 |
倪 健 | 初中思品课培育学生理性精神的有效性探索——以中考热点复习《防治校园欺凌》的课例研究 |
张 李 | 开展课例研究,负责活动报道和网站建设 |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中期阶段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限2000字以内) | |
一年半以来,我们着重在理性精神基本含义和重要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与内容、方法与途径三方面展开了探索。 1. 理性精神基本含义、重要性。 学习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表述,查阅了知网关于“理性精神”的研究动态。根据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阐述,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即遇事能够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 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理性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亲社会情感;有利于学生增强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涵,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与内容。 从理性精神的概念出发,结合初中教学实际,我们把初中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媒介信息,面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冷静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理性精神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格。 从目标出发,确定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内容为,在思维品质上,要学会独立地看问题:遇事不盲从,不是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主见;辩证地看问题:善于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一分为二)看问题,看问题不片面,不机械;在行为特征上,要学会冷静地看问题:遇事不冲动,不感情用事,冷静想一想,看清问题的本质,想好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反思和自省:能够及时对自己的观点、情绪和行为进行总结反思,自省自纠。 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从两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课堂教学中怎么做?二是课外学习活动中怎么做。 (1)课堂伊始 时事新闻以其时效、新奇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初一、初二年级课堂,每节课开始时的5分钟展开“慧眼看世界”(新闻评论)活动,逐渐形成了新闻评论的流程:由学生精选话题,有信息呈现、同学分析、主讲点评三个环节。 理性思维品质与思维习惯有关,也与认知水平有关。为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我们总结了两种常用办法。一是学生围绕自选话题,主动查阅评论文章,提升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二是架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把书本所学运用到对现实事件分析中去,学以致用。 (2)课堂教学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现、落实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和内容要求。 1.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主要是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与对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包括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包括学生所关注的、初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观察现实生活、思考实际问题中学会理性思维,弘扬理性精神。 2.指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指导学生理性思维,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还必须进一步组织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一些现实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道德两难问题和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良好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3.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力即思辨能力,就是对事物进行辨别分析、洞察真相的能力。思辨,不是简单地辨别是非好坏,而且必须深入分析、说出道理。因此,思辨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是理解、分析、比较、鉴别、论证、解释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 4.重视正确的价值引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引领学生理性地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 (3)课后实践 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为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性思考,自课题立项后,我们固定在初二年级下学期,利用国庆节开展社会考察活动。 为此,我们制定了湖塘实验中学学生社会考察活动安排和报告撰写要求,从考察对象、考察主题和考察内容上给学生提出建议,引导学生围绕考察主题,写出参加这次调查活动的收获,通过调查其中存在的问题,写几点意见建议。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态度、方法分析社会状况,认识社会现象。 | |
2. 课题中期取得的成果(包括已出版、发表的成果,请注明出版或发表的时间、刊物或出版社;已产生的实践效应;相关领域专家的评价等。) (一)论文成果 《自主学习型课堂的理念与行动》,发表于《江苏教育》,2018年1月; 《基于理性精神的优化教学设计的策略—— 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例》获《教学月刊》论文二等奖,2019年4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思考与实践》获武进区年会论文一等奖,2017年12月; 《政治思维品质——培养理性精神的先导》获武进区年会论文二等奖,2018年12月;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策略思考》发表于《课程与教学》, 2019年第一辑;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发表于《课程与教学》, 2019年第三辑; 《自主学习型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获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 院第四届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一等奖,2019年7月。 (三)实践成效 1.对学生。学生经由“慧眼看世界”(新闻评论),课堂的直面现实问题、思辨话题等理性分析和社会考察等活动的磨练,积累了大量新闻评论的案例,形成了许多社会考察报告,课堂上增强了理性判断、分析、选择的思维过程,逐步锤炼了自己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 2.对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从确定研究方向到展开实践研究,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在组织形式上,通过学科部平台每月一次的集中活动,强化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在研究成果上,形成了研究课例的具体流程和要求,写成了一些研究论文,在区域内开设了讲座进行交流探讨。 3.对教学改革。“慧眼看世界”(新闻评论)和社会考察已经成为我校道德与法治课特色项目,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辨,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素养目标的达成,也对教师准确、清晰、精练的分析和归纳教学中涉及的知识、探讨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 |
3.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 |
主要的困难集中在理论总结、学习评价和研究成果三个反面: 1.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有限,对培养初中《道德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和内容建构缺乏系统、科学的把握。尤其是,2019年秋季开始,统编版初三《道德与法治》教材才在常州地区全面应用,且书本的内容更新较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 2.基于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优化《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 3.研究成员的更加有效参与,研究成果的理论化、系统化梳理,需要进一步提升。
| |
4.下阶段研究计划 | |
在深入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下一阶段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研究开展的组织形式上,在校长的引领作用下,以学期为单位,以每月学科部活动为平台,围绕研究主题开展课例研究,让学科部成员更切实的参与到实际研究中。 2.在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上,继续寻求专家支持,寻找课程方面的专家进行指点,使得研究在理论上把握更科学准确,同时要立足课程标准和设计理念的高度来把握文本内容的立意。 3.在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上,组织开展时文阅读分析、时事播报小擂台等活动,进一步探索相应的理性精神的培育的有效途径。 4.在课题研究的学习评价上,继续展开思辨话题的设计研究,研究考试试卷试题中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的元素,在学生试题训练中提升针对性。 |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市级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中期评估表
发布时间:2021-11-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义明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