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21-11-1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义明

一、研究人员

 

 题 

 组 

 负 

 责 

 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顾志平

 

陈义明

 

 

 

54

 

40

 

中高

 

 

德法

 

德法

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校长

 

教研

组长

 

 题 

 组 

 主 

 要 

 成 

 员

姓名

职称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卢凌艳

吴海娟

朱文进

朱小红

黄秀娟

 

 健胡古月

 

徐能学

 

中一

中高

中二

中一

中二

    中二

中二

中二

德法

德法

德法

德法

德法

德法

德法

德法

德法

德法

 

年级负责人

九年级负责人

七年级负责人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

网站管理

课例研究

资料收集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


 

近代以来尤其是西方世界对实证知识的崇信以及对效率的苛求使教学迷恋于技术和方法的翻新而日益沦为一种规训过程对精确、效率、确定性和一致性的夸张的癖好使师生逐渐丧失独立思想与批判能力成为一个个游走的知识转录与存储器。仅仅诉诸于技术、方法和模式化程序在提高教学效率、增强知识记忆效果的同时,对于学生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探究意识、独立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明显乏力而后者是当代教学的价值凝结点

 

教育的强烈的塑造心态使教育成为一种巨大的监护、督察、修正、压制个人的力量。教育强制向人们灌输着一种所有人必须服从的统一目标,在对人的心智的钳制中,在奖惩的诱使中,个人对外在的权威,对教育所布道的教条,产生一种非理性的盲从和迷信。在面对价值冲突和观念冲突中,个人失去自主精神,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在教育的包裹中,个人形成一种精神的无助感,他不能自由地思索和判断,不能通过表达、抗辩、讨论、协商、妥协、说理、拒绝等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样的教育不可能营造一种精神表现的活跃情境,不可能创造理性精神得到发展的机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理性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体性要求,也是培养有思想、有理智中国公民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既然以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理性精神的培育就应是其应有之义。它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是学生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表现出综合运用特定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的品性。

 

培育理性精神是立德树人价值的归宿,是帮助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工具和智慧,是改善生活、改善社会的重要动力和共识,有助于学生作出恰当的解释、判断和选择,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二)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辞海》注解的所谓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词义是,“理性———哲学中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并且“凭借这种能力,基本的真理被直观地把握。”

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理性一词通常是指人所具有的一种本性,它常常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在哲学的认识论中,理性是指人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的能力。它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所独有的一种特性,其作用在于使人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的规律性。人们的认识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在其正确感知事物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其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抽象、判断、推理,进而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上。这种理性被有的学者称为认知理性。另外,理性还常被看作是人类独有的,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有观点这样界定理性精神,指的是一种主体性的概念结构、逻辑模式,是实现公共利益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思维、精神文化、价值体系,是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表现出目的性、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等自觉、自为的特征。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关于理性精神是这样阐述的,理性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从该阐述出发,结合初中生教学实际,培养理性精神概念界定为,面对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媒介信息,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冷静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实施原则

本课题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坚持如下原则:

1适切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将遵循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适切初中学生身心特点、认知基础和发展需求目标内容、方式方法,都必须尊重规律,适切学生,为学生所欢迎对学生有意义。

    2主体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选择现实话题,展开课堂谈论和社会观察诸多过程中,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思考,独立判断

    3)思辨性。理性精神的培育指向生活中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时存在的盲目性、盲从性、单一性等状况,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信息,思考问题,逐渐学会系统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

(4)实践性。突出理性精神的培育的现实性、实践性,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生活观察、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变化,认识社会问题,从而使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既是认识社会的过程,也是提高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三、创新之处

一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与内容上创新。长期来许多学校的学科培育理性精神是零散的、随意的,本课题将对培育理性精神的目标与内容进行系统设计,着力研究建构比较完善的、具有开放性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二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途径与方法上创新。将着力研究建构多个途径相结合、相协调的培养理性精神的网络,以及研究改进相应的方式方法。

 


 

(三)研究目标

     基于上述背景和原则,本课题力求达到如下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起适切初中生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探索一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理性精神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建立起相应的理性精神的培育的评价机制。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增强学生社会认知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的能力。

3.通过研究和实践,提炼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研究经验。同时以此为抓手,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和实效。

4.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革新能力。  

 

(四)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内容:

1.关于理性精神基本含义、主要内容、重要性,以及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可行性的文献研究。

2.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目标与内容的研究。根据理性精神的内涵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确立学生理性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每节课开始时的5分钟进行新闻评论活动,学生选择新闻,师生点评

教学中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思辨,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等活动,引领学生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中培育理性精神。

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撰写社会时评、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评比活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

3.基于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优化《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的研究一是优化学生日常学习的观察评价,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辨证思维、批判精神;二是优化学业检测评价,在考试试卷试题中增加理性思维、辨证思维的元素。

 

 

(五)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资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分析研究他人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的本质、内涵和原则,在这基础上研究建构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的目标与内容,研究制定实施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的行动计划,为具体实施提供具体的方案。

2.行动研究。根据制定的行动计划,组织全体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实施,在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的具体实践中学习研究、创新创生,不断探索。将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指导,重视考核,确保真正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3.案例研究。选择一些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活动,对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的目标内容、策略方法、实际效果等,进行微格分析,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对策。

4.个案研究。以班级为单位作为个案,每学期随机抽样2-3个班级,对班级实施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情况及学生关注时事情况进行解剖分析。

 

(六)研究计划

本课题从20173月到201912月,计划3年时间完成。

1. 准备阶段(20173月-20174月)。成立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撰写课题设计。

2.文献研究阶段(20175月-201712月)。着重进行初中生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的理论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形成初中生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逐步推进。

3.行动研究阶段(20181月-201911月)。根据研究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实施学科理性精神的培育的途径和方法评价机制,同时进一步研究完善目标和内容体系。

4.总结阶段(201912月)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

 

(七)预期成果

   1.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方案文本)。

   2.总结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科研论文。

   4.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专题活动的过程材料和总结材料。

   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例研究和个案研究的过程材料和总结材料。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建立课题研究工作制度课题组将建立具体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

2.加强学习课题组将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解读

3.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纳入学科部工作体系。依托校园网站,建立时事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课程资源库和学习平台,提供资源支持

4.加强政治教研组团队合作既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又相互帮助,资源共享。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武进区定安中路12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