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进湖塘实验中学 周新业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与地形。本课时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开始,教学中重在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地形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教学内容有三大部分即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三大地形特征,本课重点是介绍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归纳总结我国山区的地形特点。
2、 通过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让学生了解山区常
见的自然灾害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3、 初步让学生树立人类因地制宜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
地理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山区开发的利与弊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电脑展示:一组反映中国大好河山的图片
(过渡:中国的山水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新课]:
活动1:根据《中国地形图》思考以下问题
1、 判断中国有哪几种地形?各分布在哪儿?
2、 我们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结论:一、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
(过渡:这五种地形的面积大小又是怎样的呢?)
[合作探究]
地形 类型 |
百分比 (%) |
对应的 圆心角 |
山地 |
33 |
118.2º |
高原 |
26 |
93.6º |
盆地 |
19 |
68.4º |
平原 |
12 |
43.2º |
丘陵 |
10 |
36º |
活动2:学生二人合作完成P29的活
动题1.
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2、观察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并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共有69%)
结论:二、山区面积广大
(一).山区面积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的国家。
(引导学生答)
活动3:学生小组讨论,试着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分析平原与山区的区别,感受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二).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活动4:结合P30图2.11回答经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1)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归纳总结:
有利条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便于多种农业经营。
不利条件: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地形崎岖,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自然灾害多等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归纳总结:
方式一:山区的森林资源可以采取有计划的采伐,种植多种经济林木等方法
方式二:山区的草地可以采用轮种,有计划的利用等方法保护草场资源,同时山区的畜牧业发展要考虑草场的承受力,不可过度放牧。
方式三:发展山区的旅游业,保护山区的原有植被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3)人们在开发利用山区时,除了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还要预防和避免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呢?又应怎样防治灾害呢?
讲述:山区容易发生崩塌、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举例: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山区地形对地震破坏的放大作用导致山
区受灾严重,灾害频发加重了受灾程度,如山体大块崩塌或松
动,加之多阵雨天气,造成大量的边坡垮塌,诱发了频繁的滑
坡和泥石流,导致道路损毁或堵塞,大大加重了受灾程度。截
至6月10日,已发生泥石流21次,滑坡1602处,崩塌3143
处,地裂缝2581处,地面塌陷615处。
[学以致用]
活动5:结合图2.12思考,我国2/3以上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造成西部一些地区贫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你还有什么好建议?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山区的自然条件差,地形、气候等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展,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交往。但我国已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经济倾斜等手段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
课堂小结:请同学谈收获。
[拓展探究]:
1、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措施有那些?西部大开发为此可以做什么?
2、调查家乡的地形,看看这些开发合理吗?你又什么建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