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心理健康项目工作室成员参加省心理学会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
发布时间:2011-06-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湖塘实验中学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加江苏省2010年心理学会年会的心得体会

2010125上午,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美丽的张家港市南丰小学举行。抱着学习的目的,陈建伟 、常建刚 、洪思武 、潘亚波 、王晓亮等5位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简短的开幕式后,与会的老师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丁家永教授的精彩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教育的改革》。

丁教授传播着最新的心理科学前沿信息,他的报告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有益有趣的心理课程可以让学生学会排解压力的方法,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启迪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助及助人的爱心等。

以往的学校心理教育更偏向于德育教育,更多的是教给学生什么是良好的品德,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作用并不大。如何学会从内心去关心自己帮助他人,如何灵活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排解和克服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如何让每个学生的心情得到释放,让每一颗心灵充满阳光,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去面对、去思考、去解决的问题。

 

现在把丁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介绍给大家:

现代心理学功能的变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使命:

(1)治疗心理疾病;

(2)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3)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二战之后心理学主要成了一门致力于治疗的心理科学。特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认知观做为统治20世纪西方主流心理学。

      然而这些理论在人性假设问题上是消极性的。认为心理学主要是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心理与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科技、经济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后,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

      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个体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

      积极心理学产生正是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受到质疑情况下应运而生。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Csikzentmihlyi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 (Martin Seligeman) 和劳拉·(Laura King)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1998

1998年,塞利格曼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心理学家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这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雇员心情舒畅,让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简言之,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使生命更有价值与意义。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三大变革:

1)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

2)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

3)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层面:

1        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        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

3        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学假设与主张: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问题和疾病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

      积极心理学主张:认识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素质概念与构成

        个体心理素质由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构成。

        能力素质包括:认知与学习能力、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记住:如何认知比知识获得更重要)

        人格素质包括:价值观念、责任感、兴趣、成就动机和性格。(记住:健全的人格比智力更有力量)

        健康素质包括:自我意识与调适、情绪与情感(压力)调节与控制、积极乐观的心态、意志力和面对自然与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记住: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6种美德和24种品格力量

智慧

 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

勇气

 诚实、勇敢、坚持、热情

仁慈

 善良、爱、善于交际

公正

 公平、领导才能、合作

克制

 宽恕、谦虚、谨慎、 自我调节

超越

 鉴赏、感恩、希望、幽默、笃信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这样的模式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心理问题取向上,偏离了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

      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误将心理问题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发意义

积极心理学理论启发我们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观念。据此积极心理学提出对人性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

           心理教育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为出发点,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

           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基础教育改革:

        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即成为自主学习者。教育含义就是怎样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怎样提高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需要,适应终身教育需要。教育含义就是提高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创造性与人才培养

*      积极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是源于认知过程的一种人格倾向,更多地是培养出的而非与生俱来的。

*       有创造性的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创造性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创造性通常是在那些富裕民主式的家庭环境和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

*       从脑机制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在完成发散思维任务时,高创造性被试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侧被激活。

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与方式

        原则与方式1:认识自己

        原则与方式2:增强工作控制感,工作负荷适中

        原则与方式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原则与方式4:丰富你的工作内容,减少工作倦怠

        原则与方式5:学会承受生活考验和人生磨难

        原则与方式6:通过各种锻炼减少心理焦虑

        原则与方式7:学会自主发挥认知潜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