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首页>>校园新闻>>新闻动态>>文章内容
庆贺我校“新课改素质教育和谐之路”荣登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2-03-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2012年3月20日,我校顾志平校长的《“推课程改革铸特色 践素质教育创和谐”——记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素质教育的和谐之路》一文被中国教育报所引用,刊登在了当天的专题版块。
      我校自实施高校课堂改革以来,历经风雨,如今已成为课程改革和实践素质教育的典范。此文的登报将成为我校课改长河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既是对我校已有成绩的肯定,也进一步坚定了我校深入推进高校课堂改革的决心。
     附文章:

                                     推课程改革铸特色,践素质教育创和谐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素养教育的和谐之路
                                                                                    顾志平

      还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初冬的寒意被人们火热的激情感染,稀薄的晨雾因为人们对于未来的渴盼而变得通透。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湖塘实验中学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学校主动发展规划”,从那一刻起,一幅壮美的教育画卷加速展开,“以人为本,诚信育才,文化立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一批批“诚信负责、好学向善、乐观自信、身心健康”的湖实学子而体现。
      十年,湖塘实验中学,怀揣着青春与梦想,迎面而来。人们称赞着。
      推进课程改革,彰显湖实特色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是促进学生既全面发展、又富有个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打造学校文化、培育教育特色、提升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
      湖实中创建之初,适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从一开始,湖实中就把推进课程改革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三个年级)整体规划,(六个学期)系统安排,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总体思路,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政策同时,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实施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匹配、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编写出版了《国学基础读本》、《分类口头表达》、《中学写作教与学》等校本教材,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是“语文三分课时制”。
      湖实中2003年年底开始进行语文学科三分课时制的研究与实验。
      语文三分课时制基于“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课本”的大语文教学观,大力开发、科学配置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建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努力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文化育人的核心阵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其基本特征是对语文课程设置进行统整和重建。全学期语文教学由六个单元组成,以三周15课时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课文教学”、“时文教学”、“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三个部分。在一个单元15课时以外,每周设置1节自主阅读课,三周共3课时,用以辅助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课上,学生走进阅览室,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杂志、书籍,自由阅读,形成语文学科“15+3”课时模式。
      三分课时制不是简单的将教学时间划分为三部分,更重要的是着眼学生的发展,对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加工重组,深度开发。它是对国本教材的校本化开发,将规定的阅读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整合,有些篇目的要求适当降低,有些篇目与时文教学相整合;学校开发出了用于“时文教学”的校本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思想性、人文性、情趣性,努力与国本教材内容相协调;为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组织开发了校本教材《国学基础读本》,丰富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还开发了写作课程和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提高每三周3课时“作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语文三分课时制”要在不增加语文总课时的前提下,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习空间,这就必然要求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教学改革。为此,学校成立了“基于大语文观的语文课程结构的改革”课题组(2006年11月该课题被正式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成立了“语文三分课时项目工作室”,引领教师开展研究与实验活动。几年的时间,语文学科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语文三分课时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系和实施策略,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提高,受到了广大教育界同仁和许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赞赏。这个课题获得了“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凸显学生主体,打造高效课堂
      湖实中着眼于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着眼于课堂效益的提升,着力构建“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在不断实践和大胆创新中逐步凝炼出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十六字方针: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学教互动、精练精讲。为了更加扎实落实这一方针,2006年起,学校推行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这一实践把学科教学视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把课堂教学看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战场,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简单地讲,“教学案”就是将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综合考虑,整体设计,师生共用的一种教学文本方案。这种师生共用的文本资料,共享的教学资源,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落到了实处。
      为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编制“教学案”。一般是主备老师独立构思形成草案——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形成共案——教师个人二次备课形成精案;以课时为单位,教学案要形成学习目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学习、课后练习、总结反思五大模块,几个板块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做到课前、课内、课后各个环节系统思考,整体设计;要用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案”的设计与编写要坚持落实课程三维目标,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全面发展;“教学案”的设计与编写,要依据“十六字”方针要求,对课前、课内、课后各环节的教学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切实提高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
       “教学案”既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文本,更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料,精心编制的“教学案”只有充分用好才有意义。教师要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材,并在批阅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检测过程中了解把握学情,依据“教学案”要求,调整执教方案,展开教学活动,用好“教学案”;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学案”,“教学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资料。课前,学生根据自主学习要求尝试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课堂上,学生要按照“教学案”要求老师的指导,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认真阅读“教学案”上的材料,思考、讨论“教学案”上的问题,做好“教学案”上的习题。课后,完成课后巩固训练,同时对“教学案”进行整理和补充,总结反思,并作为重要资料保存。
       多年来,湖实中将实施“教学案”,打造“自主学习型课堂”作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教学案”编写与实施的研究,逐步提升“教学案”编写与实施的的能力与水平,组织教师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成立了“教学案项目工作室”,申报立项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学案’的自主学习型教学策略的研究”,以项目工作室和课题组为抓手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实验活动。
       湖实中以“教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教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业质量。
       着力特色教育,创建人文校园
       当前,教育界提倡特色办学,而所谓特色的本质是素质,特色教育就是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让师生达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红日初生,其道大光”。学生如初生的太阳,学生的心声是清晨悦耳的啼鸣。以“晓声”为寓意,湖塘实中实施“晓声行动计划”。
       “晓声行动”系列文化活动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有文化的人为主要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与科学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晓声讲坛”、“家校共读”、“晓声社团”等为活动方式,整体架构,系统策划,形成系列,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展开。
        在此着重介绍“晓声讲坛”和“家校共读”:
       “晓声讲坛”是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启发而创立,以组织学生听专家讲座,与名师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窗外世界,感悟人类文明,思考人生价值。“晓声讲坛”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邀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专家作专题讲座,并与学生对话交流。2009年2月至今的六个学期中,共举办了《红楼趣谈》、《艺术摄影》、《世博与科技》、《多元的世界》、《两岸关系》、《精明的武松》、《走进西藏》等30多个专题讲座。“晓声讲坛”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开讲以来,已有18位校外专家来校讲学。如: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杨乐;中国工程院院士薛永祺;常州“一加爱心社”会长、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省十大杰出青年王德林;省科普讲师团首席讲师、中国发明协会委员、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王克勤。三年来参加讲座和参与对话的学生达70000多人次。
         学校还将论坛与作文训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老师们指导学生结合讲座内容撰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组织学生结合有关讲座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还计划设立“晓声学生讲坛”,组织学生登上讲坛作演讲和讲座,为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展示风采的平台。
       “家校共读”也是“晓声行动”的主要活动方式。学校精选有针对性和教育性的优秀文章,动员并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思考、感悟,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与家长的共同成长。“家校共读”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至今已开展了22期,参加的家长达60000多人次。
       每学期初,“晓声项目工作室”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家庭教育实际情况商定每学期“共读”主题,再以年级为单位确定重点内容,如2009年下半年的主题是“融融读书情,暖暖一家亲”,围绕这一主题,初一侧重亲情和习惯培养,初二侧重于孝善和意志,初三侧重于感恩和励志。老师根据主题精心选择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实例生动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带回家中,与家长一起阅读、思考和交流,并鼓励学生和家长结合实际,撰写读后感悟。学校择优在家长会上交流,并刊登在各年级部《工作简报》开设的“家校共读”活动专栏上,表扬积极参与的家长。
       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家校共读”活动已形成制度,已成为家校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对优化家庭文化环境、凝聚家庭教育力量,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支持。
       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湖塘实中瞄准“常武地区有特色、高质量、现代化、示范性教育品牌”的发展目标,育人至上,坚定信念、锐意进取,先后荣获“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全国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最具影响力的中学、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武进区文明单位等150多项殊荣,成为课程改革和实践素质教育的典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