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首页>>校园新闻>>新闻动态>>文章内容
寻觅“晓声”访谈实录
发布时间:2010-04-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 星

     3月28日早上,湖塘实验中学团委组织“晓声”文学社和“常州晚报小记者”采访团一行18人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董墅村,进行家乡文化名人寻访活动,寻访故乡文化名人——高晓声。
    虽然他们与高晓声素未谋面,但是湖塘实验中学的“晓声”文学社、“晓声”讲坛、“晓声”艺术节、“晓声”体育节、窗外“晓声”,都让我们与高晓声有着不解之缘。所以这次采访活动显得格外有意义。
    上午9点钟左右,一行人来到了董墅村委,村委陈祥英书记和村委邵泉兴主任早已在门口等候我们了。随后,大家在陈书记和邵主任的带领下,前往董墅村高家头——高晓声故居进行采访活动。
    我们的几位小记者分别采访了高晓声的堂弟高雨声老人和堂侄高济民,还有陈祥英书记。以下是本次活动的采访实录。
    储灵芝:高伯伯好,您能简单的向我们介绍一下高晓声爷爷的生平吗?
   
高济民:好的。高晓声是我的堂叔,他出生于1928年,属龙。他从小就特别喜欢看文学作品,受古典名著熏陶,他毕业于江阴澄西中学,1947年高中毕业,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1953年撰写锡剧剧本《走上新路》(与叶至诚合作)并获奖。1957年与方之、陆文夫、叶至诚等江苏青年文艺工作者发起“探索者”文学社团,起草《“探索者”文学月刊启事》。同年6月发表了把宣言具体化的探索小说《不幸》,受到批判,被划成右派,遣送回我们老家进行“劳动改造”。1962年至1976年之间在武进县三河口中学教语文。1979年平反,重归文坛。任中国作协理事、江苏作协分会副主席。1979年7月发表小说《李顺大造屋》,1980年发表小说《陈奂生上城》。前前后后发表了一系列作品。1999年7月6日他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
    何怡琳:高伯伯,您对谈谈高晓声爷爷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吗?
    高济民:高晓声是出生在我们村上的,他的爸爸是一个中学老师,但是家境很贫困。高晓声在澄西中学读书时,学费交不起,伙食费没钱交,住宿费也交不出,有个时候,连衣服也是向同学们借的。他能上中学,全靠学校里有几个老师是他父亲的朋友,在他们照顾之下,高晓声才能上中学。用高晓声自己的话来说:“是混进去的”。但高晓声学习可不是混的,很下苦功。他的作文在全班同学中是拔尖的。高晓声真正开始写作是在一九四九年苏南解放以后。他开始投稿给一家报社,那个报社的负责人发现了这枝泥土里冒出的新苗,发现高晓声“文学语言全象在说话,顺溜溜淌出来却又粘又糯,很有咬嚼,吸引着读者非看完不可。”从此高晓声就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实他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可以上南京大学的。可是由于他讨厌外国人,所以也就讨厌学外语,结果没有考取南京大学。最终上了一个上海的非正规的大学。这也是一段小插曲。
    叶 菁:高雨声爷爷您好,您作为高晓声爷爷的堂弟,你们小时候肯定在一起生活过,您能给我们说说高晓声爷爷小时候的生活情况吗?
    高雨声:呵呵,高晓声小时候调皮的很,我老做他的“狗腿子”。他去哪里都把我带上,他别喜欢在我们村旁边一条名叫“草塘浜”河里去捉鱼,而且老喜欢赤着脚下水去捉鱼。我呢,则跟在他后面背着个鱼筐,装他捕到得鱼。那时候他也经常讲故事给我们听,我们和他很合得来的!
   
洑梅莹莹:当初高晓声的妻子钱素贞不嫌他家里穷困,和他一起过了二十年的艰苦岁月,她对高晓声的创作有影响吗?
    高济民:事情是这样的,高晓声被打为右派后回到了农村,已经二十九岁了,还没有结婚。由于高晓声是独子,父母和他三口人,所以有些人闲言杂语不少,说什么“高家要灭门绝户了”。高晓声听了,真是气坏了。有个农村妇女名叫钱素贞,竟然不嫌高晓声的穷愁潦倒,也不怕高晓声头上还戴着的千斤铁帽,就毅然地和他结了婚。一起度过了二十年艰难岁月。虽然钱素贞是个文盲,但是多多少少对高晓声有些影响,尤其是她能在高晓声在文革中那样的处境中坚持下来陪伴他,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赵必煊:那您能谈谈高晓声被打为“右派”后和在“文革”中的生活吗?
    高济民: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苦啊,高晓声回到村上,家里啥也没有。可是自己要生活啊!怎么办?于是,他在自家的门前弄了个猪圈,开始养猪。他还在房子后面种了很多菌类植物,比如灵芝、银耳等。有时实在过不下去了的时候,他开始自己用竹篾编篮,编好后出去买。所以他自称“落魄文人、乡村篾匠”。他又爱好抽烟,但是又买不起香烟,所以他只能捡人家抽过的烟蒂,回到家中把烟丝取出来,自己又重新卷烟抽。1962年他去三河口中学教书,那点薪水还是不够他开销,家里人多,还是很穷困。一句话,日子过得很苦。
    周慧文:高伯伯您能谈谈《陈奂声上城》和《李顺大造屋》中主人公的原型吗?这两部作品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高济民:哈哈,《陈奂声上城》中的陈奂声的原型就是我们村上的高奂声和高晓声他自己。《陈奂声上城》前半部分就是高奂声的真实事件,那个时候我们村上好多人都卖油绳。书的后半部分写的就是高晓声他自己的事件。《李顺大造屋》中的李顺大其实就是他的表兄——他舅舅家儿子的真人真事。我觉得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以农民生活为素材,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然后高晓声再结合他自己的感受创作而成的。
    张含笑:高伯伯,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在“文革”中,高晓声受到了冲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那么“文革”后支持高晓声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高济民:我觉得因该是良知,他在农村这么多年的亲身感受,促使他写了需许许多多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记得他曾对跟我们说过:“:“我现在是乐观的人,是乐观派。我乐观,有四点:一、我能活到今天,就值得乐观。二、从‘四人帮’的粉碎,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四人帮’从某种意义上讲好得很,它帮助我们认识了许多问题,而且可以公开讲出来。三、我国经过这么多年折腾,极左思潮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了,也没有什么精神力量了。四、我们多看看人民的生活,这几年来,人民是高兴的,我们也就应该高兴了。”其实,他的作品都是他有感而发,发自内心的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高玲玲:高伯伯,我想问您一个问题,高晓声一生著作无数,荣誉也很多。那么对于这些,他又是怎么样看的呢?
    高济民:他对这些名利很淡薄。他是一个作家,但他又是一个农民。他有着农民最朴实的情感:真实、朴素。他从不知道怎么去巴结别人,怎么去乞求别人,尽管他的家境不是太好。他做事有他自己的风格。
    姚芷英:高伯伯好,您能介绍一下高晓声爷爷去世时和去世后情况吗?
    高济民:他曾经动过手术,肺少了一叶,身体很弱,1999年7月6日晨6时30分,他因患肺性脑病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当时我们都在他旁边守护着他的,对于他的离去,我们还是有点感到突然的,感情上不能接受的。后来他的追悼会我们村上也派人去参加了。2005年,他的骨灰终于回到家乡,现在安葬在横山桥新安的凤凰山公墓,他终于回到了他的故土,可以安息了!
    陈祥英:高晓声是我们董墅村的文化名人,也是我们常州的文化名人,他是我们常州人民的骄傲。今天看到这么多同学前来寻访晓声,我们内心很高兴。我希望同学们在这次采访过后,再回去认真的看看高晓声的文学作品,用心去体会一下他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希望同学们将来个个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全体小记者:谢谢高雨声爷爷,高济民伯伯,陈书记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一定会继续传承晓声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