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首页>>校园新闻>>新闻动态>>文章内容
我校团委组织开展寻访家乡文化名人“高晓声”活动
发布时间:2010-03-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星

        3月28日早上,我校团委组织“晓声”文学社和“常州晚报小记者”采访团一行18人来到了常州市武进区董墅村,进行家乡文化名人寻访活动,寻访故乡文化名人——高晓声。
        虽然我们与高晓声素未蒙面,但是我校的“晓声”文学社、“晓声”讲坛、“晓声”艺术节、“晓声”体育节、窗外“晓声”,都让我们与高晓声有着不解之缘。所以这次采访活动显得格外有意义。
        上午9点钟左右,我们来到了董墅村委,村委陈祥英书记和村委邵泉兴主任早已在门口等候我们了。看到我们从车上下来就热情的迎上前来。随后,我们一行人在陈书记和邵主任的带领下,前往董墅村高家头——高晓声故居进行采访活动。
        来到高晓声故居门口,我们看到高晓声的故居是一间老式楼房及一间厅屋。楼房采用木结构,厅屋里堆满柴草,房顶已露出了个窟窿。主人向我们介绍说高晓声就是在楼上,完成了著名短篇小说《陈焕声上城》和《李顺大造屋》的创作。听到这些,我们对高晓声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创作的精神肃然起敬。
        随后,我们采访了高晓声的堂弟高雨声老人和他的堂侄高济民和高小明,他们结合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向我们介绍了高晓声的一些事迹。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高晓声生于1928年,他的著作在美国、日本、荷兰、英国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摆渡》。高晓声在作品中经常使用常武方言,亲切、形象。他的作品大多根据生活周围的真人真事改编,生活气息浓郁。《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原型来自于董墅村的高奂生和高晓声他自己。现实生活中的高奂生朴实、勤劳、忠厚,是典型的农村农民形象的缩影。
        陈书记还介绍了董墅村的一些文化以及村名的由来,同学们还翻阅了高晓声的一些作品。最后全体采访人员和高晓声的家人合影留念。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我们结束了这次寻访晓声活动。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我们满载而归。通过开展这次寻访家乡名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对武进人文资源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家都对高晓声在青、壮年时代经历的艰辛与坎坷,那种执着不已的精神十分钦佩,纷纷表示要向高晓声学习,勤奋刻苦地读书,用出色的成绩来回报父母、老师、故土,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