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条很具影响力的言论在全国中语界广泛流传,“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某语文教研权威杂志甚至把它醒目地刊登在每一期的封面上。
近二十年过去了,这一言论带给中语界的影响到底如何?公平地说,在此言论的影响下,那种零敲碎打、修修补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举措倒也不乏其例,有些做法也曾让人眼睛一亮,有些成效。但是,即便是新一轮的课改以来,要说有什么根本性的甚至颠覆性的变革,那还真不敢大言。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起码有宏观的教育理念、教育背景和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从宏观的教育理念、教育背景来看,这些年来,整个基础教育仍然陷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甚至还在越陷越深。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人员及第一线的教师,社会的各个方面直至学生的家庭,信奉的仍是“考试结果”,而“素质教育”只是各取所需,有时被当作装饰布,有时被当作遮羞布,真心实意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实在不多见。在这样的理念和背景下,语文老师们并不信奉“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信奉的倒是“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考试的外延”,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因此教学中出现的各种不健康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微观的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广大一线教师如真要实践“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这一言论,其遇到的困难很多,阻力很大,也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方法,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白费辛苦白费蜡。
(二)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是一所民办全日制初级中学,地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高度发达的长三角中心地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呈现飞跃发展的态势,当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建校之初,本着“以人为本,诚信育才”的办学宗旨,提出了“向社会提供一流优质服务,要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最佳教育,得到最佳发展,达到最佳目标”的承诺。如何兑现这一承诺,唯一的途径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摒弃“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它更是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相关,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养,关系到整个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质量。湖塘实验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清醒地认识到,以语文课程的改革为突破口,从而引领其他各个学科的改革,促使学校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是一条极为重要,也是很有收效的途径。
“实验中学”就是要突出“实验”的功能,就是要通过课题研究、教科实验,杀开一条血路,既为学校自身的发展,也为本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探寻方向。
(三)
语文课程的改革,其出路到底在何方?玩点小聪明,耍点小技巧,小打小闹;既不伤筋,也不动骨;既要顾这个,又要顾那个;既要平安,又要保险,这样的作派肯定是不行的。要动就要动大的,从根本上有个变革。湖塘实验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之初就大胆设想,要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总体结构上动手术。总体结构的改革才是根本的改革,它不仅要伤筋动骨,要遭遇风险,甚至还会因挫折而招致各方面的责难,危及整个学校的前途。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以坚定不移的毅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自寻重大的挑战。
“以法治校,以规治教”。为了使这一改革从一开始就取得法规上的支撑,扫平外围的沟沟坎坎,学校领导从学校内部的制度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制定了《语文课程指导纲要》、《语文课程发展规划》、《语文课程教学常规》等。《语文课程指导纲要》首先是严格遵循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根据学校学生的学业起点水平较高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的宗旨、目的,对语文教育进行系统的校本化改革,廓清语文学科的地位,强化语文学科基础,拓展语文学科的视野,开发语文学科资源,显扬语文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为学生和教师都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语文课程发展规划》为今后几年学校语文学科的发展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它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为课堂,课堂即社会;生活为课本,课本即生活”的理念,同时也勾勒了由基本教学活动、拓展性教学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组成的综合拓展型课程结构。
《语文课程教学常规》是为了确保语文学科的正常教学秩序,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而对全体语文教师提出的教学行为规范。
(四)
2006年“基于大语文观的语文课程结构的改革” (亦称“三分语文课时制” )课题研究方案出台,同年11月被正式确定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学校成立了由主要领导领衔,由教科室、学科部负责人为责任人,由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基本队伍的课题研究团队,开始了研究实验活动。
所谓“三分语文课时制”即将语文课程分为基本教学活动、拓展性教学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模块。其中“基本教学活动”模块主要是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依据国标教材(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展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活动,其教学目标是保证国家对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的要求的实现。“拓展性教学活动”模块,主要是以引进《读者》等时文和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国学基础读本》为依托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目标是拓展教学视野,既关注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关注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的创新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模块更是体现“生活为课本,社会为课堂”这一理念,引导学生大力开展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小立志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并习得更多生活、生存、发展、创造的能力。力图进一步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见附表一)
在具体操作中逐渐形成了周密、成熟而具有操作性的过程:每学期教学时间由六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包括15+3(学生自由阅览课)课时,即三周时间,全学期教学时间共十八周,另加期中、期末考试各一周,共二十周。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原则上作如下安排:
1、基本教学活动(苏教版教材教学):8课时
2、时文、国学教学: 2课时
3、写作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 3课时
4、单元练习和讲评: 2课时
5、自由阅览课: 3课时
以上三个模块看似分开操作,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真正成为大一统的有机整体。它拓展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视野,不断开发出多元的课程资源,向“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迈出了具体而扎实的脚步;它进一步体现了语文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能反映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和人文精神。
(五)
在改革课程结构,推进“三分课时制”的同时,课题组着手对教学评价体系作了相应的改革,突出学生学业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具体的做法如下:
1、明确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建构并形成新颖高效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要真实而又具体地反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发挥其激励和矫正作用,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组成合理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并要有利于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过重的教学负担和学业负担。
2、针对“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和依照有利于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原则,课题组设计了《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语文课程学生学业情况过程评价表》。评价表横向列出学习内容,即三个模块:基本学习活动(其中又包括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和写作),拓展性学习活动(其中包括时文阅读、国学读本学习和课外练笔),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表纵向列出了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每种学习方式中又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列出态度和习惯,过程和方法,成果和绩效栏目。而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表中列出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栏目,以上这些评价都采用等级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较好)、D(一般)四级。为了使评价更为具体,更为准确,评价表还设立了“综合性评价”,也包括学生自评、他评和老师评价栏目,该栏目采用描述性语言评价,写出学生学习的主要优缺点。(请见附表二)
3、这样的过程性评价与其他系列的评价配合使用。试用前,教师要对学生作一次认真的解说,要讲清楚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和意义,要指导学生准确地解读评价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评价表。每学期使用评价表四次,即1-5周、6-10周(期中),11-15周、16-20周(期末)各使用一次,最后认真总结,与往常的成绩单一并使用。
这个过程性评价正在学校初一年级试行之中,其使用效果当作考察与总结。
(六)
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并新的评价体系一旦确定,后续的工作必当是实施和操作,如何保证实施和操作的顺利展开,其答案也是很清晰的,即是不断强化校本教研活动。
这几年来,湖塘实验中学围绕“改革语文课程结构”这一课题,逐步形成了语文校本教研的路线图:一种构想,二条途径,三个层次,四项举措。
一种构想:
大力推进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依托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围绕课程结构改革的课题,科学地开发和配置课内外、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努力优化育人策略,尽力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的教育服务水平。
二条途径:
在实施语文教学常规中推进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在推进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中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的要求。
在实施课程改革,开展改革课程结构的研究中推进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在推进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中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获取改革课程结构研究的新成果。
三个层次:
1、充分发挥本校语文学科内学科带头人、兼职科研员、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和特聘教师作用,完善专业引领方式。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部和学科组两级班组的团队作用,加强部内、组内全体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完善同伴互助的多种方式。
3、充分发挥教学评议,深入反思的作用,提倡并鼓励全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改革课程结构的研究中,通过“教育叙事”“案例评析”等方法,不断总结,不断思索,完善个人反思的各种形式。
四项举措:
1、开展持续而有效的读书学习活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校本教研活动,推动课程改革研究。
2、健全并实施语文校本教研和课程改革的专项制度,保证校本教研活动和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3、尽力创设条件,优化语文校本教研和课程研究的外部环境。
4、建立“学科组——学科部——质量管理办公室——校长室”四级管理体制,加大日常教学和课程改革管理和监控的力度,促使校本教研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七)
语文课程结构的改革,推动了全校的课程改革,加大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引起了教育内部的各级领导、专家和同行、社会各方面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当前,学校还在总结这几年来研究的成果和得失,为下阶段的研究做好准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