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札记
听了曹晓凤老师和庄烨老师的两节课,曹老师的比较阅读,庄老师的读写结合,同一课题,不同构思,精彩巧妙,让我受益匪浅,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等人在2005年的《教学设计原理》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帮助?教学就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为了促进学习而嵌入的一系列事件。”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也指出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清晰的目标,即预期学会的结果,专业的教学方案必须以“学生学会”的状态为起点。其次,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评价。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用什么样的评价任务可以检测学生目标是否达成”,例如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从而做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也便于学生基于证据调节自己的学习。第三,规划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从不知到知、少知到多知,或者从不会、不太会到会的过程。教师要提供学习的资源、工具,特别是线上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难度;将所设计的评价任务嵌入学习过程,既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也便于教师自己不断的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教师还需要设计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实现迁移、综合运用。一个单元结束时还要安排合理的检测,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推动学生学以致用,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后反思。
在此基础上再看这两节课。庄烨老师的读写结合,目的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从而完成写社区的片段。但怎么描写景物:从修辞角度,从写作手法角度,抓关键词等。在第一单元学生就学过,也写过相关片段。放在这里是否合适?其实本文的“思”很重要。本节课老师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社区加入一点描写,并赋予一定的人情味,完成《思,在社区》,是想突出文章的“思”。但我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又显得有些模糊,学生可能还是在以前学的基础上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那这节课的目标和第一单元片段写作有什么区别?有先后吗?有递进吗?其实这篇文章很特别,特别是题目。我们由此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写景文章,有的是重在写景,表达喜爱赞美之情,如《雨的四季》;有的还有象征意义、借物喻人等,如《白杨礼赞》;但本文却重在“思”,由百草园的景,想到与之相关的人(鲁迅),又想到他的精神品质,再到我们应该怎么做,这篇文章不是单纯的写景,是由景想到与之相关的人文历史之类。通过回忆比较前面所学,学生可以理解并掌握不同写景文章的方法。可能这样会更有层次性,学习目的更明确些。同样,曹老师的课,通过《思,在百草园》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比较阅读,但比较的目的何在?背景资料的引用的目的又是什么?
我很喜欢《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我们老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首先,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我们的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的活动导出。课程应该展示达到特定学习结果的最佳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