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词条中,信任的解释为:相信对方是诚实、可信赖、正直的。在社会交往中,被信任无疑是一种快乐!
家长的信任其实分为感性信任和理性信任。
从感性信任入手:孩子对教师的热爱情感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基础。
与不信任自己的家长沟通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很多年轻老师望而却步,我的办法就是:“家长越是不信任我,我越对他的孩子好,好到孩子会处处为我着想,在家长面前时时维护我,时间久了,家长就不得不信任我。”我们常说:亲其师,才会信其教;信其师,才会爱其教。反则亦然,高尔基也曾说过:“如果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
在我的12年班主任工作经历中就有这样一个不信任我的家长------YY的妈妈。(案例)
..............
每每回想起这段经历,我都感慨万分:怎么让家长信任我呢?真诚?理智,付出?坚持,是打开信任之门的钥匙。
从理性信任入手: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信
自信
老师的表情、动作、体态等这些非语言形态的展示和信息交流,会极大的影响家长的心态和对老师的看法。如果老师在家长面前有犹豫、紧张、不自信的流露,家长首先在内心就会对你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产生怀疑。所以,一定要自信,让家长知道你有能力带好他的孩子。
了解
教育和沟通的前提都是了解。和和家长沟通,应该因人而异。
不同从业背景:做生意的、做管理的、全职家长的、外来打工的、高知(教师群体)
不同性格:较劲型、敏感多疑、争强好胜、小家子气、有钱任性
不同频道(难以沟通):偏执型家长、冷漠型家长、敷衍型家长、随大流型家长、护短型家长、积怨型家长
不同教育误区:过度紧张、满不在乎、缺少威信、过度表扬/严厉
不同特殊需求:留守型、单亲家庭、再婚家庭、过度肥胖、自闭症、先天疾病
不得不说:我们太难了。
方法
有效沟通:3个技巧和3个原则
3个技巧:
讲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
少说教: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能把人说跳”,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
是进行有效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家长不是你的学生,把他们当做朋友,不可一味指责,不隐瞒不夸大,让语气尽量柔和,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就像一位和他共同管理孩子的朋友,这样也许会起到比较好的谈话效果。
多带入:感同身受,分享办法。
3个原则:
要做到直率坦诚。2)要做到不卑不亢。3)要做到不蔓不枝。所谓“不蔓不枝”是
指教师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应该目标明确,突出中心,掌握时间。一定要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家长毕竟是家长,不一定具备老师所具备的一些教育常识和经验,因此一定要给予家长一些专业的教育建议与指导。而且在建议的过程中,说的越具体越好,如果不确定孩子适合哪种教育方式,可以提供几种方法供家长去尝试选择。
优化管理:透明化、细节化。家委会(让家长成为你工作的助手,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心灵沟通本。微信。信任源自透明,细节决定成败。
时常联系:世界上最“恐怖的电话”就是孩子班主任的电话,当他的名字在手机上跳动时,当他的短信说:某某妈妈,现在有空吗?我们的心跳时速180码。在电话家访过程中,其中有许多家长都会认为“是否其子女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长期以来,班主任的家访工作有所失误——要不就是不进行家访,要不就是等学生犯错误时才匆匆忙忙向家长“汇报”。这样在家长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小孩犯了错误时才来家访。我认为,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应该贯彻在每个学期的教育过程中。在家访时宜采取闲聊的方式进行,在日常交谈中取得应有的效果。不宜过于严肃,更不宜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去家访。
对一些学生的点滴进步或取得荣誉时不妨也打个电话报喜,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从而更好地进行沟通,能够与家长建立私人感情,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不宜过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削弱家长对子女的信心
时代发展:网络共同学习&周末家校共读,
底线
体罚孩子+安全事故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场修行,是孩子的纯真、无私、灵动洗濯了成人的浮躁、功力、自大的心理历程。好的教育,应该是老师和父母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的自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用更好的自己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在教育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