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研读初步学内容:
1.生字词积累、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围绕“枣核”将课文分成四部分,并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思考“枣核”在文中的作用。
3.在文中画出能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字词句,选择其中的三句说说你的理解。
(2是为分析课文结构服务的;3是为理解人物情感服务的)
(二)合作探究深化学内容:
1.儿歌导入,勾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阅读期待:
课前播放一首儿歌(多媒体播放: 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让学生对歌词质疑,一个枣核小之又小,为什么会“一间屋子盛不下”呢?夸张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萧乾先生的《枣核》(随机板书课题、作者),看看文中的“枣核”大不大,相信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枣核故事,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与枣核有关的事,画出相关语句。
第1节朋友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第3节见面时她把枣核托在掌心,如获至宝。
第7节同窗谈论托作者带枣核的原因——种枣树。
老师示范用动宾结构的短语“索枣核”,让学生用同样形式的短语梳理文章的各部分,在讨论中得到“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的结论,明确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3.精读课文,品读质朴语言,理解本文跌宕起伏的叙述方式和深切浓郁的思乡情怀。
本文的故事讲述得颇有跌宕起伏之感,不知同学们是否有同感?
明确:索枣核——设置悬念,得枣核——加深悬念,
话枣核——解开悬念,议枣核——深化主题。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能够体现一波三折,制造悬念,解开悬念的字词句。
制造悬念:【再三、托付、蹊跷、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的问我,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这些字眼都有设悬,加深悬念的作用。
解开悬念:【4个想:①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②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③想厂甸,想隆福寺
④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⑤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4种行为:①栽杨柳树,种睡莲。
(可追问为何种垂柳,睡莲,联系柳和莲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
②亲手建造“北海”。
③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④试种家乡的枣树。】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品读这些字词句,感悟旧时同窗所想所做,真正体现她深切浓郁的思想爱国情怀。怎么体现的?请每位同学斟字酌句,进行语言的品析。【这里插入小组讨论】
讨论完毕之后,可用不同方式朗读这些重点表情达意的句子,尤其是有些字眼要重读。让学生在品读之后学会朗读。
再追问,文中5、6小节所占篇幅并不小,为什么要渲染友人优越的生活条件?
明确:这是属于延宕的一笔,作用:生活环境优美,生活条件优越,家庭事业都如意“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异国再好,不是心灵的归宿。物质再丰,不能阻挡思乡的情绪。缺的是在故乡的情感体验,再丰厚的物质条件也无法弥补远离故土的感情上的缺憾。
总结:跌宕起伏的叙述方式、质朴真实的语言字眼,看似游离实则紧密的延宕之笔都是为了体现友人的思乡爱国情怀。
4.悟读结尾,深化主题,体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在读懂了枣核的奥秘之后,我对旧时同窗的行为给予了怎样的评价?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贝聿铭的一句话:“我的根在中国”,
出示作者萧乾的个人资料:
(多媒体展示: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爱国情怀)
萧乾是翻译家,《好兵帅克》就是他的译作他是记者,是中国在“二战”期间首批派往西欧的战地记者,也是惟一一位从西欧回国定居的战地记者。萧乾是作家,在饱受中国“文革”折磨刚刚被平反的1979年,他应美国爱荷华大学之邀,开始了中美文化交流之旅在美国的日子里,他心系祖国、不计个人恩怨,透过美国的灯红酒绿,以资深记者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美国社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去记录旅美华人永不褪色的民族感情这就是萧乾创作《美国点滴》的经历知其人、读其文,我们不能不说因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可敬可叹的爱国者,所以他能借“枣核”来发掘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浓篇末的话不仅是对海外游子的褒扬,更是对所有爱国心的赞美。【华夏儿女,爱国情深】
教师追问这一颗枣核大不大?
“枣核”是题目,是线索,还是故乡的象征作者这种以小见大、以物传情、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第11段,让美丽的思乡情、爱国志在我们的激情朗读中飞扬。
(三)检测提升巩固学内容:
新华网上报道了关于知名导演陈凯歌的一则新闻,他的中国心同样令人敬佩。(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8月29日电 知名导演陈凯歌29日晚在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后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自己从来没有加入过外国籍,也不会加入外国籍。
陈凯歌凭借《梅兰芳》、冯小刚凭借《集结号》双双获得优秀导演奖,陈凯歌捧得奖杯后说:“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高山仰止,我愿意尽我个人的绵薄之力,跟大家一起去发扬光大虽然已经处在完全不同的时代,可是梅先生以及一切对历史、人心起推动作用的文化巨人,是用无形的衣钵将中华文明承传下来,正是这个原因,我不会加入外国籍,也从来没有加入过外国籍以中国人的身份,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而努力,这就叫不失身份!”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一位是美籍华人,索种“枣核”以排遣思乡情愁,有浓郁的“乡土情结”;一位是知名导演,慷慨陈词展示中国人风骨,有坚定的“身分情结”他们身上是否有共同值得我们感动的东西呢?要求:观点明确,语言凝练,30字左右即可
课堂小结:走近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深深感动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这几粒小小的枣核太大了,一间屋子盛不下,一个大海盛不了,一片天空同样盛不了因为枣核里承载的是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我的中国心”(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熟悉的旋律中用歌声向古今中外所有中华民族铁的脊梁致敬,同时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祈福。(全体师生齐唱《我的中国心》)
主板书设计
索枣核 海外游子 一线串珠
得枣核 思乡情浓 巧设悬念
话枣核 华夏儿女 以小见大
议枣核 爱国情深 语朴情真
总结分析:这份教学构想主要分为自主研读初步学,合作探究深化学,检测提升巩固学三大块,自主研读初步学内容主要是以概括文章内容与品读字词句为主,为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做铺垫的,课堂上的深化学主要是导入,感知故事,内容明确枣核的线索地位,品读语言,感悟质朴背后的深情以及理解文章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当然是以品味语言为主,尊重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为主,针对品读语言这一块,老师先做一个示范,然后设置学生独学,圈点勾画做批注,多多益善,小组讨论补充,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解读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理解并会模仿此种朴实本真的写作风格,告别空有辞藻实则无物的无病呻吟。至于其他的写作手法也可适当吸收。本堂课的检测提升巩固学的内容是增添了一则实下的新闻,让学生感受当代中国的身边的爱国之心,完成本单元的情感目标。与此同时,这堂课的开头结尾也做到了首尾呼应,以枣核大不大的儿歌开头,以承载了一个民族爱国情怀的枣核和《枣核》文章中凸现出来的宏大主题做结尾,也算做到了浑然一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