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磁体与磁场》是苏科版物理教材《第十六章 电磁转换》第一节的内容,包括了磁体的基本性质,磁场和磁感线的概念,其中对于磁体的基本性质,学生已有粗浅的原始认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探究活动,来强化原有知识。磁场和磁感线概念的理解既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电流磁场的重要基础。学生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相对比较抽象,建议两课时完成。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观察磁化现象,知道某些不具有磁性的物体也能成为磁体。
(3)通过活动,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知道地球周围的磁场,知道地磁场的NS极所处的位置。
(5)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磁场和磁感线概念的理解既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也是电流磁场的重要基础。学生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材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展开,并通过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和通过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这两种优势互补的的方式,为学生认识磁场提供形象的帮助,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4、教具、学具
学生实验教具盒、透明薄玻璃板、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小磁针、铁屑、多媒体课件、教学案等。
二、学情分析
对于简单的磁现象,学生已有粗浅的原始认知,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初步学习磁场的基本性质。但磁场即看不见也摸不着,而“场”是物理学中很重要的概念。所以学生的难点是对“场”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法、学法
以教具盒为载体,以课本的图片为线索,逐步构建本节内容,最终形成思维导图,把整节课的知识穿起来,形成知识的框架,帮学生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前后知识找到联结形成知识的网络。
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步学
在这一环节中预先设计一份适合学生学情,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了解本节所应用的概念,知识,构建初步的浅层次的知识框架。在学案的设计中把探究磁体的基本性质放在了自主学习的重点。对于简单的磁现象,学生已有粗浅的原始认知,本环节学生利用教具盒里的实验器材在课前尝试完成对磁体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实验,然后设计尝试解题,应用磁体的基本性质来判断钢棒是否具有磁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简单的磁现象已有粗浅的原始认知,本环节学生利用教具盒里的实验器材在课前尝试完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通过尝试解题设计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为课堂的总结做下铺垫。)
(二)合作探究深化学
1、引入
(投影展示)中古古代的司南——无论怎样转动,停下来后总是一端指南一端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磁针(讲台上演示)——无论怎样转动,停下来后总是一端指南一端北,为什么小磁针停下来总是会一端指南一端北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揭示它的本质原因。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磁体的基本性质
小组4人交流自主研读初步学的尝试解题,重点探讨你有哪些方法来判断一个钢棒是否具有磁性?采用每个小组先说一种方案,不完善的地方由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磁体的基本性质(1)磁性(2)磁体的指向性——磁极(3)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磁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检查学生的自主研读初步学情况,解决学生自主研读初步学中存在的问题。)
3、感知磁场
通过演示课本这张图示的实验,提出问题:
(1)当磁体不与回形针接触的时候,磁体对回形针还有吸引力的作用吗?(演示证明——仍然有力的作用)。
(2)那这种力的作用是如何施加给回形针的呢?原来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即看不见也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特殊物质。
问题导引:我们如何感受电流的存在?——通过小灯发光。
(3)我们该如何感受磁场的存在呢?——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4、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感知磁场的方向
图1 图2
(投影演示)(1)把小磁针单独放在玻璃板上,当小磁针静止时,一端指南,一端指北。(2)把小磁针放在磁体附近,并在磁体周围慢慢移动,观察小磁针指向的变化,并记录小磁针在磁场中各点的指向情况,在图2中画出。
(设计意图: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力的作用,通过记录小磁针在磁场中各点的指向情况,使学生初步感受磁场的方向性,并且各点的磁场方向一般不同。为了方便进一步认识磁场,给出人为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5、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把磁场中多点的磁场分布显示出来?
就需要多放些更小的“小磁针”——小铁屑(放入磁场中被磁化后相当于更小的小磁针)
(1)磁体上面放上玻璃,在玻璃上撒铁屑,轻敲玻璃,发现铁屑在磁场中有序的排列起来,排成的许多条曲线。
(2)在铁屑排成的许多条曲线上摆放多个小磁针,利用其N极指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画出了一些点箭头的曲线——磁感线,更加形象的描述磁场。
(3)通过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磁感线,(展示交流)说说你认识的磁感线,在全班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整合形成①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磁体的 S极出来,回到磁体的N极,构成闭合曲线;②磁感线是一种假想曲线,是不存在的;③磁感线分布越密的地方,其磁场越弱;④磁感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南极所指的方向相同
(设计意图:构建磁感线模型来认识磁场,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难点。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直观可视,对磁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即有方向又有强弱的认识起来更加简洁明了,建立了认识磁场的理想模型。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转向主动,既学到了知识,又从中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
6、磁应用——地磁场
回归开始的疑惑,一个小磁针(讲台上演示)——无论怎样转动,停下来后总是一端指南一端北,为什么小磁针停下来总是会一端指南一端北呢?原来地球是个巨大的磁场,并介绍地磁南极和地理北极不重合——磁偏角。
(设计意图: 回归主题,揭示本质,学以解惑,同时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检测总结巩固学
在学生对于磁体磁场了解的基础上,检测部分设计本节相关内容对比学习,并总结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状态,重点关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交流,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