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利用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运用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广泛。我校研究从2013年初就开始参与常州市初中数学网络课程开发2013年9月加入在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的指导下,携手“C20慕课联盟”其它成员校,深入开展基于慕课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2014年9月应邀加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初中协作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致力于研究教育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 2015年,我校申报的《信息化自主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被立项为常州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给与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化自主学习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打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互动学习平台;是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自主学习平台。它既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中心,也是一个学生合作探究的交流中心;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资源整合平台。它既是一个课程资源的整合中心,也是一个学习行为跟踪数据的分析中心
基于数据分析,创新研究方法。我校与科大讯飞开展全面合作,依托“智学网”开发了信息化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在线答题—在线批阅”、“纸质答题—先扫后阅”(将纸质材料扫描录入信息化自主学习平台后再在线批阅)和“纸质答题—先阅后扫”(将纸质材料批阅后扫描录入信息化自主学习平台)三种方式大规模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并进行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本学期初一年级的几次大考(期中、期末、附加卷测试等)主要采用“纸质答题—先扫后阅”(将纸质材料扫描录入智学网平台后再在线批阅),数学课堂最后十分钟的当堂检测主要采用“纸质答题—先阅后扫”(将纸质材料批阅后扫描录入智学网平台),因为“当堂检测”这部分内容在我校“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它能体现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暴露的不足,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体现真实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堂检测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体现时效性。也就是说当堂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教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及时进行弥补矫正。但以往传统的模式老师们更多地是基于批改经验,并不能精准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精准把握学生具体哪些知识点较为薄弱,不能精准把握具体哪些学生存在哪些问题。现在每节数学课后当堂检测采用先批后扫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学生作业情况的各项数据在智学网上都能直接生成,无论是学生个体,全班整体乃至全年级都能呈现,教师可以立即根据大数据调整教学方式,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对学生作补偿教学,真正实现了用技术支持教学。
不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当堂检测的编写有时过于简单,不能体现分层思想,不能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题目较为单一等。所以在今后当堂检测的编写过程中,习题要少而精,必须紧扣当堂检测的知识点。这样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检测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并学以致用。我想一件新事物的产生和运用,总归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需要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去不断完善。
总之无论是几次大考的先扫后批还是当堂检测的先批后扫,有了智学网平台大数据的支持,使得我们老师的教学更加精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情也更加的了解,可以说是精准的了解,使得教学更有目标性。有了智学网平台大数据的分析,每一测试都能对考试的命题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同时讲评时也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可以针对性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精讲精练,效果显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