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首页>>教师发展>>外出培训>>文章内容
南京众师行学习心得(王霞)
发布时间:2018-05-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胡小凡

方海东老师的讲座,让我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只有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尊重的需要”都满足的情况下,才会有“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当我们面临问题学生时,就要思考他很可能是缺失了“安全”“情感归属”或者“被尊重”,要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帮助。是不是找到症结,找对方法,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对于恋爱问题,方海东老师他尝试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并做了对比。

做法一:找女生谈话,让女生写一封信给男生,告诉要好好学习,别想太多。

做法二:写写我眼里的你!让该女生做好准备,以“抽签”的形式“找到男生”。

方老师反思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很好。

1)“针对性过强”的教育方式,会引起主体的不安。

2)设计过于明显的行为,需要建立在“高度的认同感”基础上。认同老师,认同班级。

3)教育是一种“影响”,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改造。

他又进行了一番反思后重新选择了方法:

1)男生眼里最美的女生的特质;

2)女生眼里最帅的男生的特质;

3)特质的统计和自我的对照

4)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做的好处:

1)以集体的形式影响个人,让个人在氛围中对号入座。

2)教育本身就不是工业,它是模糊的概念,不能以过于精细的操作来评价。

3)学生是主体的意思,就是学生要在活动的激发下,自我认识。

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方老师结合学生的特点,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的精神,所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背后都是不懈的努力与成长。

邹六根老师也说“教育不是绑架”,和方海东老师说的“教育不是一对一的改造,而是影响”很有异曲同工之效。

邹六根老师说的“教育的核心是‘育爱育智慧’”与方海东老师的“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后,自然会去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有很多相似相通的地方。

我之前对于班主任的理解只停留在“环境建设”这一层次,这次邹六根老师用了很形象的比喻,环境建设只是鱼缸,学生和老师是鱼,鱼在鱼缸里没有水怎么行?行动才是那活水,那怎么行动呢?方海东老师讲了很多他的班主任是怎么做的。所以我觉得把两位讲师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更好。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他们带的班级能那么优秀,这里面肯定是有原因的,这原因就是能打开门的钥匙。我们的南京之行就是想知道这把钥匙是什么样子,所以收获了这么多之后,大家都很满足。

班主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所以班主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多与每一个学生接触,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最信任的领路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