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首页>>教师发展>>外出培训>>文章内容
做一个有想法的语文老师(曹鹏)
南京听课有感
发布时间:2017-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胡小凡

这次前往南京听取部编版新增课文的讲解,让我获益良多,通过专家老师的讲解和同行老师的指点,我对语文课的授课有了新的认识。

上课的文章一共有6篇,让我影像最深刻的是向浩老师的《诫子书》和肖培东老师的《植树的牧羊人》。

向老师的课是典型的公开课,充满着智慧和创新,由于文章篇幅较短,学生在此之前没有预习,向老师给学生的是一张从石板上拓下来的不带标点的文言文,课件展示的时候,我立马就被这种形式所吸引,他使文言回归了本初的状态,结合书本又高于书本。从标题和文体入手,解释了文章的脉络,从读音到断句,从字词到主旨,每一个细节都讲得生动迷人,让人不自禁跟着去思考和回味,当ppt中展示了“静”这个词的文言文写法的时候,我不禁感受到古文字的智慧和魅力,当老师将“静”分为好几个层次时,我也感受到了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面对一篇好文章所做的灵魂探索。这篇课文从什么角度来说应该都无可挑剔,除了和语文书上的部分翻译和理解不一样。当我提出我要把每节课都上成这样时,同行的胡老师和郭老师都笑着问我还要不要学生的成绩了,公开课有很强的展示性,他没有对学生的回答有定性的评价,多以鼓励为主,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几乎互不认识,对于学生的学情和每个学生各自的特点也不是很了解,所做的是设计好教学情节,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而作为学科老师来讲,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和基础,考虑好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关系,作为班主任,更要考虑到单科和多科的关系。要考虑到传统文化和社会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压力,胡老师讲到这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在了自己在任教在和家长反馈的时候,很少会有家长问“我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不好啊?他是不是善于思考啊?他喜不喜欢阅读呀?”而是在每周末之后询问“我孩子语文考了多少啊?阅读这块他不好的呀,老师你给他补补”将原本很有韵味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枯燥的考试竞备,教师有了这重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美感的培养就少了,对于体系知识的理解就多了。语文在某些方面属于美学,以后在教学中,我也要多考虑将成文的知识和不成文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既交给孩子相对的技巧,又给予他们对语言的欣赏,不至于三年毕业后,成群结伙的把充满美文的语文书扔向天空。

同样让我映像深刻的一课是肖培东老师的《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教读文章,全文有21段,是文字字数最多的文章之一。当我认为这类长文章很难上时,肖老师则如庖丁解牛般将文章的结构按:时间,草原特点和老人特征这三方面解剖地清清楚楚。之后在从抒情句和行文思路出发,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利用学生整体文本的默读和跳读以及关键句的朗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利用对比突出老人的形象,看这位老师上课仿佛看到了一张活着的思维导图。整节课老师没有幽默的语言也没有华丽的课堂设置,一切都很规矩和朴实,但是就是这样的朴实,却让我深入的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在授课中,我总想标新立异,总想与众不同,胡老师也好多次说过优秀的老师要具有创造力,我十分同意,他的创造力很可能来自于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n多年的教学经验,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怀已经镶入每一个课堂设置中,这是深入而有效的创造。而对于初入教学的我,如果滥用创造很可能流于形式,在《动物笑谈》这篇自读文章中,老师让学生创造动物中有趣的对话,孩子固然开心,但是却丢失了文本想要交给孩子的语言。这就和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了。“当大家都致力于创新的时候,我回归常识。当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我想我的第一步,就是用常识的思维去教语文,从语言,到语文,到语文的美。多一些质朴。当阅读经验和教学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自己又有了深入的想法时,再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课堂。

这是我的一点感受,最后拿肖老师的一番话做结尾,也是我自己对自己在以后任课时的要求:1.这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2.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内容和主旨)3.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写作动机,背景)4.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语言特色,写作手法)5.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单元目标)6.这篇课文最大教学意义在什么地方(教学价值)7.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语段是哪几个(教学聚焦)8.这篇文章,学生可能读懂和需要老师教懂的分别是什么(学情预判)。

路漫漫其修远兮,多看,多读,多思,去做一名有想法的语文老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