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首页>>教师发展>>外出培训>>文章内容
参加全国班主任培训心得(石梦娇)
发布时间:2017-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胡小凡

我们都深有体会,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不动脑筋,不讲方法,即使全天坐在教室里监督,也未必能换来良好的纪律和优异的成绩。在此我要感谢前面分享过经验的各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较为复杂,束之过严,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全力反抗;纵之过宽,他们又会任意妄为。我认为,概括来说,班级管理、班级建设最终还是落实到人,围绕三个主体展开——班主任、学生、任课老师,处理好这三者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三者的合力,班级工作势必会高效顺利地运行。

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以及我的浅薄认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班主任——其身正不令而行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学生信服你并爱戴你,教师个人就要具备很高的人格修养,能够以实际行动来感染和感动学生。

首先,老师的行为规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记得入学教育结束,我要求学生将主要学科的课本用包书纸包好带过来,我也提醒他们,开学过来我会一一检查。对于老师第一次下达的指令,其实我根本不怀疑学生的执行力,但是为了以身作则,我率先给自己包好了书,这就是在无形中告诉学生:我要求你们的事情我自己会先做到。这样那些抱怨规定苛刻的言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同样的规范还体现在讲桌和办公桌的整理上。自从跟学生强调了养成整理书桌的习惯,我每次进班第一件事,就是把讲桌擦一擦,收拾收拾讲桌上的粉笔和板擦,把笔及时放到笔筒里,只要班主任进班,学生的注意力必然集中在你身上,虽然讲桌有专门同学负责,但是当他们看着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即使微不足道,他们却看在眼里,久而久之,必然会发生改变。我就注意到,有的学生看着我,也会不经意地也开始收拾自己的桌面。

办公桌的整理也要落实到零碎的时间中,办公室不仅仅是老师的公共区域,也是学生经常进进出出的场所,当学生过来找你的时候,如果办公桌上堆满作业,个人物品随便摆放,肯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坏印象。那还怎么拿他们“不收拾学案”、“不整理桌肚”说事呢。

对学生的教育,应从这些细小的事情抓起,我想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与其说大道理,反复强调“你们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还不如自己以身示范,让学生感觉到你就是他的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当然,班级里也不乏那些麻木大意的学生,对于他们的教育一定要刻意为之,最好直接点明,要不然你白忙活半天,他只当你是一张动态图片。

二、任课老师——分工不分家

马柯连卡说过:“哪里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哪里也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单位,其建设和管理只依靠班主任很难有效实施,这就需要整合任课老师的资源,发挥合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互通情况。有些学生在班主任面前表现很乖巧,积极主动地处理班级事务,但是在任课老师面前表现往往会有出入。像我们班的D同学,只要班主任一句话,让他简单擦个讲桌旁边的污渍,他都弯下腰,捋起袖子,使出吃奶的劲,一副班级遵纪守法好少年的模样,但是在任课老师面前,他作业完成马虎、任务观点,撒谎装腔,全然两幅面孔。刚开学的时候我还被他积极的态度蒙蔽了,后来经过与多位任课老师沟通,摸清了他的实质,慢慢发现他语文抄写会故意漏掉一段,举手发言完就开始开小差,总是在学生中煽动无聊的话题。多次整治过后,也算有点成效。所以,与任课老师的交流,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目前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二)互相通气。通过交流沟通,当了解清楚学生的情况之后,简单的问题可以由班主任直接解决,但有些情况下,需要与任课老师互相通气,把问题更巧妙地解决。在一次生物课堂练习中,李盛曦老师提前让我去班级吓吓学生,让他们更认真地对待,上一节课一下课,我就去了班级,开始跟学生算时间,距离生物期末还有几次考试,这次算是一次期末前的模拟考,而且都是原题呈现之类的话,然后我再补充一条,考到90分以上的同学,我给他综合测评加分,作为以后评奖评优的主要依据,学生一下子沸腾了,赶紧看起书来。那节生物课一结束,好几个学生就要紧跟我说“老师,时间来不及”,有的说还没做完,大多数说做完没时间检查,一次课堂练习引起了他们这么大的重视,我一边安慰他们说没事,一边暗自窃喜。等生物成绩出来后,我就跟李老师说,你去给他们双倍加分,就说是从我这边争取来的,这样学生会比较感激你。果然,后来在查宿舍的过程中,我就听班级男生说越来越喜欢李老师了。

(三)树立形象。班主任与学生是接触最多的,对班级的整体情况也比较了解,尤其通过班级里那些对你忠心耿耿的学生,总是能不断更新班级情况。当然也就能听到不少“谁谁谁作业没做,被某某老师骂了”,“谁谁谁课堂插嘴,被某某老师罚站了”,“某某老师说让谁谁谁的家长来一趟”之类的话,尤其是语数外的老师,因为平时抓得紧,肯定会有学生被批评后心情不畅。作为班主任,当得知班级同学被任课老师教训的时候,我一般会先问“为什么”,然后大赞“批评得好”,树立任课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班会课上,有时也会针对最近薄弱的学科跟学生交流,把任课老师的辛苦、对学生的关注多跟他们念叨念叨,如自习课单独辅导,课间单独批改作业等,把任课老师在我面前表扬学生的话也多跟学生说说,让学生理解任课老师的辛苦,尊重任课老师的付出。上次月考数学考完之后,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对不起周老师”,作为班主任,我还是欣慰的,说明学生慢慢学会了感恩。

三、学生——个性化管理,个性化实施

这里的个性,不单单指老师的个性,还有学生的个性,班级的个性。初一学生,喜新厌旧是他们的共同性,这就提醒了我管理班级上要注重个性和随机应变,一种教育模式实行久了,对他们来说就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关注度,时不时的换换花样会带来不小的惊喜。比如,A同学经常喜欢一下课就在班级闲逛,倒水,上厕所,从座位到储物间的几步路上还会频繁跟其他座位上的同学聊天,以往我都习惯性去批评他,警告他“不要闲逛,不要打扰别人,动作要加快”,刚开始可能有点效果,但反复多次,他就麻木了,照样一副游手好闲的样子。有一天,我看着他就突发奇想,正逮着其他同学跟他闲聊的契机,赶紧一本正经地说“某某某,你不要一下课就拉着A同学聊天,他还急着回座位订正作业呢!他最近要好的很,不要影响他学习哦!”原本调皮的A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连忙蹿回座位,全班也都哄堂大笑,原本的批评变成了调侃,效果反而更好。

学生的个性是最难把握的,但是一旦利用好他们的个性,说不定还会圈住几个力挺你的粉丝。比如我班里就有一个B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其实他是很希望有人关注他的,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些,只觉得他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不好,对他基本没好感,与他唯一的交流可能就只剩下批评了。有一次我更是生气,宿舍一周扣了两次纪律分,每次都有他,一气之下,我把他赶回家,要求他爸爸当天晚上就来接他,因为家离的有点远,在等他爸爸来的半个小时内,他一直呆在我办公室。看他眼泪已经流了不少,我就趁机开始打起了“亲情牌”,一边扶着他的肩膀,一边与他“促膝谈心”,“我刚才打电话给你爸爸,说你在宿舍多次违反纪律的时候,他很惊讶,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低着头不敢看我,“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过你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他们相信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觉得你犯这种错,第一个失望的会是他们。”这时候他哭的更厉害了。“这么大冷天,今天还下着雨,你爸爸已经准备睡觉了,现在还要穿好衣服过来接你,我没办法想象他的心情。”说到这里,已经不用我再啰嗦,他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全身有点颤抖。然后我开始关心他,从他“穿的少”问起,聊到我对他的印象,我对他的希望,我对班级的希望等等。这次交流过后,他就完全沦为了我的粉丝,回去跟父母一个劲夸我,期中考试一下子进步了20多名,语文成绩尤其进步明显。因为他觉得老师关注了他,后来跟他妈妈的交流中了解到,可能因为家庭原因,从小学起他就是这样,只要老师多关注他,他就会有所进步。后来对他的教育就简单多了,只要拿出我的杀手锏“你再这样,老师要对你印象不好了”,他马上就乖乖听话。家长亦如此,通过开家长会培养几个力挺你的家长也会对班级管理工作减负不少。

当然,班级里也会存在需要不断批评的学生,比如我们班的C同学,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他很聪明,很有想法,他的课外知识放眼全班,数一数二,看过的书甚至比他的课本还多,在班级里,他时不时会说这样的话“我们不要新老师来上课,我们又不是小白鼠,“为什么学校的规定要这么苛刻”,“老师,这一课准备上几课时啊”,有时真的让我又好气又好笑。但是他懒散、拖拉、对自己没要求,这也是他身上几大弊病,考试成绩像过山车,好的时候班级前十,差的时候班级三十多。因为他很有想法,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好骗,所以我开始思考该对他采取什么手段。通过与他爸爸的交流,发现他爸爸是他的最大忌惮,我就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软肋,单元训练前几天就开始“每天一吓”,“这次你考不到班级前十,看我怎么收拾你,到时候我要让你爸爸来班级听个半天课,看看你在班级的表现”,他一边勉强地笑着,一边不想正视我。结果成绩一出来,班级第三,274分,我只想说这小子还是需要逼的。他知道了自己的进步之后,第一句问的居然是那我进前三了吗?不要啊,我不想去培优,我想上活动课。”这就更加证实了我对他的看法。

 

在我看来,班级管理归更到底还是人的管理,制度是死的,规矩也是死的,只有人能管好人,只有人能引导教育人,所以作为班级三大主体——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班主任就是这三者之间的桥梁,三者发挥合力,班级建设才能高效顺利。以上权且是我个人看法,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