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由黄尧老师负责开发与实施,可供初二年级学生选修。
一、课程目标
1.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增强实地考察、网上搜集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能力,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3.树立遗产保护意识,增强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选择如下内容:
1.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课时)
2.皮影戏。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2课时)
3.中医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1课时)
4.中国传统桑蚕丝织艺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2课时)
5.京剧。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表达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2课时)
6.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2课时)
7.呼麦。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1课时)
8.中国剪纸。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一种民间艺术。(1课时)
9.端午节。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2课时)
10.热贡艺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1课时)
11.中国书法。通过汉字书写,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表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2课时)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将按照学校《课程建设纲要》提出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通过课堂介绍、视频感知、实地考查等方式,解析这些遗产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四、学习评价
本课程将按照学校《课程建设纲要》提出的要求认真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效进行总结评价。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多样,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态度、学习方式的观察评价,另一方面还要开展一定形式的书面检测。课程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内在动力,积极地去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