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首页>>课程教学>>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8-09-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玉姣

本课程由黄尧老师负责开发与实施,可供初二年级学生选修。

课程目标

1.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增强实地考察、网上搜集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能力,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3.树立遗产保护意识,增强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

课程内容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选择如下内容:

1.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课时)

2.皮影戏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2课时)

3.中医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1课时)

4.中国传统桑蚕丝织艺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2课时)

5.京剧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表达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2课时)

6.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2课时)

7.呼麦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1课时)

8.中国剪纸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一种民间艺术。1课时)

9.端午节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2课时)

10.热贡艺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1课时)

11.中国书法通过汉字书写,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表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2课时)

课程实施

本课程将按照学校《课程建设纲要》提出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通过课堂介绍、视频感知、实地考查等方式,解析这些遗产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四、学习评价

本课程将按照学校《课程建设纲要》提出的要求认真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效进行总结评价。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多样,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态度、学习方式的观察评价,另一方面还要开展一定形式的书面检测。课程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内在动力,积极地去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