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由历史学科部张宇文、陆小雪老师负责开发实施,供初一年级学生选修。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对成语中历史故事的分享与理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学习成语和历史的兴趣。
2.掌握主动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悟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成语故事,具体包括:
1.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关神话传说的成语。比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女娲补天、海市蜃楼、太公钓鱼、女娲造人、愚公移山。(2课时)
2.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成语。比如韦编三绝、老马识途、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一鼓作气、 卧薪尝胆等。(4课时)
3.反映秦汉时期历史的成语。比如一字千金、 指鹿为马、悬梁刺股、 篝火狐鸣、鱼腹丹书、 先发制人、 约法三章等。(4课时)
4.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成语。比如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 初出茅庐、乐不思蜀、望梅止渴等。(4课时)
5.反映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历史的成语。比如罄竹难书、梦笔生花、磨杵成针、口蜜腹剑、请君入瓮、出将入相等。(2课时)
6.中国古代寓言中的成语。比如自相矛盾、亡羊补牢、画龙点睛、南辕北辙、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2课时)
三、课程实施
1.本课程将按照学校《课程建设纲要》提出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要正确的阐述分析成语背后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发掘课程中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的熏陶。
2.本课程实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要注重教师对成语基本史实的必要讲述,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3.本课程实施要注意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提供条件。
四、学习评价
本课程将按照学校《课程建设纲要》提出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进行总结评价。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多样,既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观察评价,还要开展一定形式的书面检测。课程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学生,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内在动力,更积极地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去。
![]() ![]() |